二陈明目张胆偷苹果,陈其涵见苹果树成秃树,上报朱德道出真相

朱德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殊不知,这位久经沙场的元帅也有着深深的树木情结。常常用战略家的眼光和头脑思考着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从小对树木有着特殊感情的他也养成了种树、爱树的好习惯。

1943年也就是抗日战争的中期,爱树的朱德的家门口有一棵苹果树,但没想到却被两个小偷“惦记”上了,明目张胆偷了整棵树的苹果。

陈其涵得知后,便将情况上报给了朱德,那么,朱德又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两个小偷又是谁呢?

总司令的树木情结

朱德作为一名佃农的儿子,从小生长在川北山区,对树木有着特殊的感情,自幼喜欢种树。不管是在他的故居还是在他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所到之处都能看到他亲手种下来的树。

在琳琅山西北垭口的药铺垭小学的门前,有一棵他幼年时种下的香樟树,而这里在后来也成为了孩童们玩耍的地方。

仪陇县里的金城小学门口,也有一棵朱德工作以后种下的皂角树,后来也长到了十多米高。这里的孩子们都知道,这棵树是朱德爷爷当年种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城小学门口朱德种下的树

因为从小对树有着特殊的情结,因此,朱德自幼养成了植树、爱树的品德。所以不管是在孩童时期还是在后来的战争年代,一有机会朱德就会主动带头提倡植树。

1940年春天,朱德带着八路军总部机关,驻扎在山西武乡县的王家峪村。刚刚来到这里的朱德望着眼前一片荒凉的村庄,于是立即下令带领军民开展了植树造林的活动,和大家一起种植了两万多棵白杨树,也在他们的住处种满了树苗。

在当时,很多战士对于朱德的举动非常不理解,也曾问到栽这些树苗和打仗有什么关系吗?朱德耐心地说道:“可是件大好事啊,树多了不仅能可以调节气候,还可以做盖房子的木料,有的树叶还可以当饭吃,树枝还可以当柴火。”

一个小战士天真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种上这些树苗,我们也用不上啊。

朱德笑了笑说了一句谚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接着,语重心长地解释道,我们现在植树就是为了后代,将来等革命胜利了,搞建设也需要木材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

战士们听到总司令的一番话也明白了朱德的深意,从那以后,大家对种树的活动也更加积极,在王家峪种满了树苗。

在朱德和战士们同心协力之下,在王家峪种下了希望的树苗,到了后来,这些树苗也长成了他们期望中的样子,颗颗枝繁叶茂,枝干粗壮。每年夏天的夜晚,村民都会来到树荫下乘凉,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回忆着当年朱德带着战士们植树造林时的情景。

而在这个村庄的众多大树中,有一棵非常奇特的树。

这棵树是在1940年朱德和他的警卫员种下的,多年之后,这棵小树苗长成了高达二十多米的大树,相比同时种下的几棵树,长势格外茂盛,覆盖面积就有60多平方米。

令人奇怪的是,这棵树上的树枝折一枝下来,中心都会是一个规整的五角星,与我们的五星军徽相似。因此,大家也将这棵树称为红星杨。

老人们都说朱总司令栽的树不同凡响,而青年人也说,树心的五星图案就是朱德总司令头上戴的红五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总司令亲手栽种的红星杨

甚至还有人说,这是朱德总司令在走后担心乡亲们惦记他,所以就留下了一颗火热的红星和人民们永远在一起。

1960年,朱德回到了家乡,来到琳琅大队指导工作,他对队长说道,在山区发展就要靠林木多种树,这样一来,生活环境不仅好了,还能增加收入。

这次回来,大队长向康克清介绍了大湾坡上的桑树,就是朱老总读书上带回来的桑枝栽下的。

朱德听后也非常惊讶自己小时候种下的树竟然还活着。而这也启发了朱德如何发展山区,他告诉大队长要因地治理,发展好山区,那些特色的东西都要搞,把秃山打扮好,山上都是宝,那些树木、竹子、山货、药材都是宝贝。

大队长也将朱德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中,暗暗下定决定要将山区发展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朱德依旧将植树造林放在首位,将绿化事业和国计民生联系在了一起,他认为植树造林是千秋万代的大事,为此,曾多次向党中央写信提倡植树造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

终于在1976年,国务院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为后人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多年以来,朱德种树爱树,用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做了一件造福后代的大好事。

而在这期间,也曾发生过一件趣事,谁曾想到朱总司令悉心呵护的苹果树上的果子居然被明目张胆地偷走了。

陈其涵告密:二陈偷了苹果

1936年红军来到了延安,蒋介石对延安进行了封锁。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在大会上发出了发展生产的号召。就这样全党全军在毛主席的号召下积极投身于大生产运动当中。

朱德总司令也亲自带着农具去开荒,而在开荒的过程中,就发现了几棵苹果树。

这让喜欢树的朱德顿时激动不已,因此他立即把这几棵树带了回来,带到了果园种植。当时的树上还结有果子,朱总司令也将果子分给了开荒队的军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在劳动

他把自己的那颗苹果树带回了家,埋在了院子中,在朱德的精心照料下,这棵果树渐渐发芽长成了一棵果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但没想到这棵果树却招来了两个“小偷”。

1943年8月,陈赓和陈锡联一同来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当时两个人在一个班级又在一个支部,所以不管何时,两个人总是形影不离。

两人在红四方面军时期就相识了,那个时候尽管陈赓是师长,陈锡联只是一个连长,但两人的关系却非常好。

可能有人知道陈赓的性格是比较活泼的,也喜欢捉弄人,但陈锡联就是一个内向的老实人,怎么能和陈赓玩到一起呢?

实际上,两人的性格正好互补,每当陈赓向陈锡联开玩笑的时候,陈锡联从来不会生气,所以两人就成了铁哥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赓和陈锡联

两人一起来到延安之后,除了学习,剩余的时间陈赓就喜欢带着陈锡联乱逛,有时候去毛主席那里,有时也会去朱德家串门。

不过,当时他们去得最多的就是朱老总家里。

当时朱老总窑洞前的那棵苹果树结下了又大又红的苹果,生性活泼的陈赓一看到就计上心来,想要把苹果“据为己有”。

一天,他和陈锡联来到了窑洞前,让陈锡联先去敲朱老总的门。

就在敲门的间隙,他却拿着木棍或者石头在树下忙活,等到把苹果打下来之后,再去敲门,和朱老总打招呼,还假装和陈锡联打招呼:“锡联老弟,你也在这里啊!”陈锡联也被陈赓“带坏”,回复着:“大哥你也来了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

聊了一会儿,朱老总将两人送出了门,陈赓就开始在两人面前“表演”了起来。

他看到满地的苹果,惊讶地说道:“老总啊!树下掉了好多果子呢!”朱老总对战友也非常和蔼,尤其是看着这些年轻的战士也非常宽厚,他大手一挥痛快地说道:“既然掉下来了,你们就捡去吃吧。”

陈赓见计策成功,笑嘻嘻地回答着:“那我们就不客气了!”说罢,就开始捡苹果,身边的陈锡联见此也开始捡起来,不一会儿两个人的口袋都装得满满的,就这样,两人满载而归回到了住处,喜滋滋地吃了好几天。

陈赓一边吃着一边灵光乍现,想到了一个多拿点果子的办法,他对陈锡联说道:“总司令那好骗,下次去,换个口袋还大的衣服去。”陈锡联也老实地附和道:“好,我下次穿棉袄子去。”

就这样,每次去朱老总家之后,两个人的兜里都是鼓鼓囊囊的。

不过,两人也并没有“独吞”,而是将苹果分给了身边的战友,每当战友们问他这苹果是哪里来的时候,陈赓也总是含糊其辞地说道是捡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锡联

陈锡联是比较老实的,所以当3支部书记陈其涵询问时,陈锡联总会一字不差地将他们偷果子的过程如实述说。

随着两人一次又一次地“搬运”,树杈子上的果子很快变得光秃秃的,陈其涵一看树上的苹果都被两人吃光了,担心朱德不知道,便主动报告真相:“老总,二陈每次去你那串门,其实就是为了偷你家门前树上的苹果吃。”

朱德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却哈哈大笑道:“陈赓这点伎俩,还蒙得住我?偷就偷点吧,反正我也吃不完。”

陈其涵在这之后也把这件事告诉了二陈,原本以为做得天衣无缝的两人顿时慌乱不已,但从那以后,他们再也不敢去朱老总家里串门了。

两人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所以也不好意思再见朱老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赓

但这两人不来,朱德却始终惦记着他们,在延安就算躲着朱老总,也不可能见不到面。

有那么一次两人正好碰到了朱老总,朱德看到两人主动问道:

“陈赓,锡联,后来怎么不来串门呢?我还要小康把树上的果子留了一秋,等你们再来偷呢。你们不来,它们都熟的落地了。”

陈赓和陈锡联两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找了个借口是因为两人学习比较忙才没有去。

而朱德也知道陈赓的性格就是这么调皮又古灵精怪,所以也没有说什么,反而也觉得这些小辈能活跃军中的气氛。

陈赓机智的幽默

陈赓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天才,在他的戎马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说起我军的元帅和名将,都是严肃而又沉稳的。

但陈赓在这一众将军中却显得格格不入,那些将军一旦见到毛主席都会变得拘谨,而陈赓不仅不会紧张,还会主动和毛主席开玩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赓

正是因为陈赓开朗豪爽的性格,所到之处总是笑声不断,和军中众多的将领有着良好的关系,就连一向沉默寡言的彭德怀都不得不为他幽默的性格所折服。

1943年夏季,毛主席正在延安作报告,当时天气燥热,陈赓坐在下面口渴难耐,看到毛主席面前的水心中便有了主席。

在会议休息期间,陈赓径直走上主席台拿起了毛主席的水杯喝了几大口,这才心满意足向毛主席报告:“报告主席,天太热,找不到水喝,借您一口水,现在没事了!”

在场的所有人被陈赓逗得哈哈大笑,毛主席也看着陈赓笑得说不出话来,容忍着陈赓的“小任性”。

陈赓的幽默并不是不分场合,他的幽默中充满了机智和胆魄,也正是因为他的幽默和机智办了不少好事。

1952年,陈赓刚刚从朝鲜战场上回来急着见毛主席,而毛主席正在午睡。

就在这时,他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他坐在毛主席卧室的门口和警卫员讲起了朝鲜战场上的故事,讲到精彩之处故意放高了嗓门,抑扬顿挫的声音不仅让警卫员们听得兴致勃勃,也让正在睡觉的毛主席醒了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毛主席听也不用听就知道外面这个人就是陈赓,除了他没有人敢在他午睡的时候叫他起床,但陈赓叫人起床的做法却并不让人讨厌,反而令人欢喜。

毛主席笑着在里面说道:“是陈赓在外面吧?你呀,鬼点子就是多,声东击西的战术都用到我门口来了!”陈赓也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走进了屋内。

众所周知,彭德怀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他刚正不阿,严于律己,直来直去性格火爆。但在陈赓面前,这位元帅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在战争年代,因为我军物资不充足,一向反对搞特殊的彭德怀也瘦得不成样子,陈赓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了给彭德怀补身体,陈赓想了一个办法,让他自己送上门来吃肉。

那天,彭德怀来到陈赓的部队视察,陈赓专门给他准备了白水煮萝卜,而他自己则偷偷藏起来大口大口地吃肉。

彭德怀等了许久不见陈赓,看到了偷偷吃肉的陈赓气不打一处来,气呼呼地说道:

“好呀,狗日的,你给我吃白水煮萝卜,自己却关起了门来吃好的。你不让我吃,我偏要吃,快拿碗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德怀

陈赓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彭德怀乖乖补了身体,这是陈赓幽默的智慧所在。

作为好友,陈赓不仅关心着彭德怀的身体健康,也非常关注他的情感生活。

1938年的彭德怀已经年过四旬,却还是孤家寡人一个,彭德怀不仅不着急还说出了终身不再娶的话。当时,因为这句话大家都不敢给彭德怀说亲,但只有陈赓却在一旁张罗着彭德怀相亲的事宜。

当时,陈赓了解到浦安修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和彭德怀是最合适的。

为了安排两个人见一面,陈赓拉彭德怀去看了一场女子篮球赛,浦安修的篮球技术是非常好的,在球场上连连得分,成为了场上的红人。而站在场外的彭德怀也为浦安修的表现拍手叫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德怀和浦安修

陈赓的目的达到,便顺藤摸瓜给他介绍起来浦安修的情况,彭德怀对这位女篮球健将非常感兴趣,于是便介绍两个人见面认识。彭德怀不知陈赓的想法,还乐乐呵呵地和浦安修聊着热火朝天。

随后,陈赓又制造了几次两人“偶遇”的机会,让彭德怀对浦安修加深了印象,在陈赓的撮合下,两人果然一拍即合,相知相恋,最终结为夫妇,而这也了却了陈赓的一大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赓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陈赓始终带着一身的阳光和幽默为身边的人带去了开心和快乐,而他的一句话亦或是一个动作就能化解大家心中的阴霾。

他的幽默中充满了胆魄和智慧,也能将这种独特的品格运用在战斗中,因为被誉为“开心果将军”的陈赓在一众开国将帅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