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美的方洪波与格力董明珠,先后搞起了裁员与降薪。

有趣的是同为白电巨头,方洪波认为,未来三年行业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寒冬,对30%的裁员深表遗憾;而董明珠则表示,宁可降工资也绝不裁员,让每个员工都有一个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些实力派演员的演技,政事堂就不多评价了。

降薪与裁员,本质上都是在寒冬期间压缩公司成本,并无优劣之分,也跟两位老板的“品德”无关。

格力与美的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背后,是都选择了符合自己企业的道路。

在方洪波的带领下,美的更像“掌握核心科技”的美帝,在工业自动化、新能源以及数字光电等多个新领域发展,而在董明珠的带领下,格力更像“超级工厂”的宝岛,在空调、热水器冰箱等成熟白电领域不断专注深耕。

因此,对于资本和科技密集型的美的来说,“高自由度”的人才最为宝贵,方洪波更愿意通过裁员,进行“末位淘汰”和“断臂求生”,付出高额的违约金,但尽量避免一刀切的降薪,以防止公司最顶尖的那些人才负气出走。

相反,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格力来说,“高自由度”的人才往往是刺头,而“低自由度”的劳动力用着最贴心。因此董明珠更喜欢通过降薪,来迫使那些想法多事儿多的员工主动离职,以留下那些最老实听话的员工不断优化公司成本。

可以对照找两个例子来理解。

资本科技密集型的互联网大厂,宁可支付N+3的违约金,把一些旁枝末节的部门集体裁撤,也要保住最核心的那些盈利部门的“高自由度”人才。

而劳动力密集型的银行,近年来通过不断的调低薪资,把那些“高自由度”刺头赶走,留下来那些听话老老实实干活的员工,来完成流水线性质的工作。

通俗来说,脑力劳动为主导的公司更愿意裁撤体力劳动的人,体力劳动为主导的公司更愿意裁撤脑力劳动的人。

因此,美的虽然裁员裁得狠,但薪资支出降低有限,人均薪酬反而可能上升,支出降低主要源自裁撤部门后的投资下降;而格力虽然不裁员,但降薪后员工主动辞职的数量并不少,人力成本的下降远比裁员的美的多得多。

对于资本家们来说,“裁员”踢出了冗余员工,有利于业务模式的优化和组织效率的提升,“降薪”带来内卷加剧,有利于进一步压榨剩余价值,哪个有利就选哪一个,“无产阶级”千万别入戏太深。

因为这些裁员和降薪的言论,往往都是在收买基本盘的人心。

美的的研发团队看着公司这么困难还给自己加薪,格力的流水线工人看着行业这么裁员都不裁自己,都会对方洪波和董明珠产生深深的感情。

但实际上,无论是方洪波的裁员,还是董明珠的降薪,都是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公司的特性,选择性的,让另一部分人成为代价。

同样的逻辑,在很多地方都适用。

对照这一轮的疫情,资本科技密集型的上海,费尽心机从保出行自由,到保“白名单”企业,但很少考虑外溢带来的毁灭式灾难;而劳动力密集型的长春,面对低自由度的市民,放弃自由,从坚决封城到入户消杀,执行的都极为坚决。

上海与长春,跟方洪波和董明珠一样,大家都有各自的屁股。

今天,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通知,正式开展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后续还将组织家电、绿色建材下乡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大宗商品消费。

面对新能源车企的欢呼,政事堂还是重申一下去年年初的推测,汽车下乡利好“右翼”传统的转电车企,对“左翼”的“蔚小理”等造梦式车企利空。

用企业家的运营思路来看国家政策,会发现很多经济决策似曾相识。

要刺激一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最佳方案是方洪波的“裁员”模式,裁撤燃油车牌照数量,开放新能源牌照,让消费者自由的去选择新能源品牌,心甘情愿的掏溢价购车。

而面对“汽车下乡”的村镇市场,以及国家有限的补贴资金,策略大概率会沿用董明珠的“降薪”策略,放弃自由度,通过大规模放量来不断降低成本,让低价的新能源车充分竞争迅速带动消费。

今天的文章是有感而发,因为傍晚有个朋友提醒了我,让我想到五年前写《卫国战争》系列时犯的一个错误,吹响反击号角的新一轮的家电下乡,并不会利好美的与格力,而是利好那些价格低廉的中小品牌。

所以,早就想明白这个道理的方洪波和董明珠,一个裁员,一个降薪。

唉,为了最终的胜利,你俩就忍一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