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梅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梅的历史进行溯源,可以发现它的玄妙之处。

在古人的认知里,梅被认为是调和万物的灵魂。《尚书》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意思是说盐多则咸,梅多则酸,盐梅适当,就能成为美妙的和羹。《礼记·内则》记载大夫宴食“兽用梅”,即烹制和食用兽肉用梅子作调料。可见在当时,大鱼大肉要是不放入几颗梅子调味,便不能称之为佳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子在古代人的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诗经·召南·摽有梅》就有这样的记载:“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意思是,树上梅子越来越少了,爱我的男士选个吉日来求婚吧。梅子七个变成三个了,得抓紧用篮筐去拾取,爱我的男士不要磨蹭了,就直接来说吧。梅子收获季节一般是比较紧张忙碌的,女子辛碌地劳作,树上的梅果散发出青鲜、稚嫩的气息,很难不想到远方的心上人。

梅子采食时,正是暮春、初夏时节。这样的季节,这样的酸果,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在这样的画面中,可见梅已经融入了大家的生活中。梅味酸,容易倒牙,所谓“梅子留酸软齿牙”。最有名的,当属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作者的本意是表现曹操机诈、狡黠之一面,但也反映了梅子的特性——仅仅只是一想,就让人口齿生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梅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是美味的来源。历史中有记载的就有糖醋梅、糖椒梅、糖紫苏梅等。清代岭南广州、惠州一带乡间的糖梅制作最为盛行。民间嫁女都大量腌制糖梅作为拜见公婆的礼物,大喜之日举行糖梅宴,广招亲朋,有不请自来者,则以唱歌获赏糖梅,称“打糖梅”。这一婚嫁礼俗,也称“梅酌”。

酿酒方面,青梅也是一把好手。以梅见青梅酒为例,新鲜采摘的青梅经过酿酒师的一番去蒂、清洗、摊凉后入坛后,以古法糖渍工艺浸泡90天以上。漫长的浸渍中,青梅缓缓干瘪,溢出饱满酸甜的梅汁。梅见选用高粱酒作为基酒,这种酒口感纯净,杂味少,自带淡淡的花果香和谷物香,但又不会抢了梅果的香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这种方式酿成的青梅酒,在糖渍过程中多了几分甘甜,酸与甜交织,融入酒液中,酒液的清香和梅子香平衡融合,最终串起梅酒的整体风味。倒上一杯梅见,每一口都层次丰富。微微的酸甜抓住舌尖,继而清爽的酒液在口腔中缓缓展开,到尾调余味爽净,这杯酒里似乎包含了梅的野望,其中的酸甜让人微醺又百般回味,从中可以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