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在讽刺有权势的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普通人却处处受限制的社会状况,这来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

北宋时,有一个名叫田登太守,为人蛮横霸道,因为他的名字里有“登”字,所以他不允许他管辖的地区出现任何与“登”同音的字。只要有同音的字,他就会以冒犯长官的罪名处罚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元宵佳节来临,官府放花灯三天让百姓前来观赏是当地的习俗。为了不触犯田登的忌讳,张贴告示上写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百姓们看了就愤愤说出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话,从而流传至今。其实,这句俗语与我国古代的避讳制度有关。

古人取名都会遵循避讳制度,这是几千年来的共识。古人取名都会忌讳一个字,这个字如今大家可以随便放进自己的名字里,但是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里,只有3个人用过,是什么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的避讳制度

我国的避讳制度,是封建时代的产物。那个时候,等级制度森严,为了表达对君王、贤者、长辈、上级的尊敬,无论是说话还是写字,都不能直呼其名。于是就得以其他的字来替代,这就是所谓的避讳制度。

避讳主要体现在口头取名和书面记载上面,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国讳”、“圣讳”、“家讳”和“宪讳”。顾名思义,“国讳”就是要避开皇室的名讳,“家讳”要避开同宗三代以内的长辈的讳,“圣讳”是指要避开古代皇帝或者先贤的名字,特别是诸如孔子之类的人名,“宪讳”是下属要避讳上官的的名字,文章开头的典故就属于这类避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为了应对避讳,想出了很多办法。后人取名还好,可以直接避开,但是如果一个人顶着原本的名字几十年,突然出现了一个与他有同音字的帝王或长官,那么他就得改字了。这就是古人应对避讳最常用的一个办法,“改字法”。如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在汉代就被称为常山,这是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

改字只是其中之一,避讳的方法还有“空字法”“缺笔法”。所谓“空字法”是将应该避讳的字空出来,有时也会用“口”或“某”来替代。南海观世音菩萨在唐代避开李世民的名字,就叫做观音菩萨。“缺笔法”就是在书写时不写应避讳的字的最后一笔,孔子的“丘”字在有的古代文献里就被写成“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统治,会严格执行避讳制度。一旦犯讳,就会被视为以下犯上,大逆不道,会受到严厉的处罚。避讳的字会根据王朝的更迭改变,但“王”字是无论怎样改朝换代,都是一直避讳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字避讳

姓“王”是无法避免的,可“王”字在古代是不可以应用到名中的。因为“王”字在古人看来,象征着帝王,是九五之尊。普通人用“王”字会被认为有僭越之心,严重的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王”字是要避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即使“王”没有避讳,普通人一般也不会用。因为古人认为王是天潢贵胄,承受着上天的意志。古代人迷信普通人是压不住“王”的气运的,可能会因名字“取大了”而破坏了孩子的一生运势。因此,在朝廷和民间的双重忌讳下,“王”字是一个禁忌,但是历史上仍然有三个人敢用“王”字取名,这三个人是谁呢?

名字有“王”字的三位敢人

名字里有“王”字的分别是骆宾王、冯野王和顾野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脍炙人口的《咏鹅》就出自年仅7岁的骆宾王之手。骆宾王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观光,“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出生于官宦之家,他名与字皆取自《易经》中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句话。

“光”说的是国家因励精图治呈现的盛世景象,“宾”是顺从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引申是观看国家因君王的德行而出现的光辉盛世,适宜出来帮助君王治理国家。可以看出,骆宾王的父亲是对他寄予厚望的,希望他能为国效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骆宾王的父亲是初唐的一个县令,为国效力死于任所。所以,骆宾王一家是忠于朝廷的。他的名字里的“王”主要表达的是臣服于帝王的意思,这是朝廷喜闻乐见的,自然不会问罪。

冯野王是西汉的一名官员,字君卿,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名字里带有王字的人。冯野王的父亲是左将军冯奉世,冯奉世历经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四位皇帝,战功无数,作为将军之子,他被赋予了这个霸气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他没有犯了皇帝的忌讳,这主要归功于他的。古代称呼人是成年之后称呼他的字,冯野王入宫为官时已过了弱冠之龄,大家都会叫他的字“君卿”。而“君卿”就是皇帝的臣子的意思,皇帝当然不会降罪于他。冯野王为人正直,深受汉元帝的器重,他的功绩也为后人仰慕,顾野王就是其中之一。

顾野王原名顾体伦,他是南朝陈间官员,还是文字家、史学家。顾野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机灵聪慧,文采斐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因为崇拜冯野王,顾体伦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顾野王,向冯野王看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字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在没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下,改掉名字无异于背叛父母,但是顾野王依然将自己的名字改掉了。改名之后,他为人处世都学习冯野王,仁爱博学。顾野王的名字可能我们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就是他的后代。

总结

“王”字作为名字在古代很少出现,主要是古人的敬畏之心,但我们现代人起名主要是考虑到好听。“王”字是姓氏,这是一定会出现的,可现代人的里王也不会出现,因为这并不好听。不过名字只是一个称呼,只要不是骂人的,叫什么都随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