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毕业展策展人、艺术管理系教师翟羽佳

2022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与雅昌深度合作,采用直播的方式践行毕业展。此类“艺术发生”堪称这座无墙学院直面社会的一次最快介入和最强发声。

直播期间,我们围绕“毕业展、艺术的管理、艺术的教育”等主题,与相关人员深度聊了聊,他们的回复真诚且细腻,字语间涉及的细节尤为动人。故拟以问答方式发布全文,展现他/她们对相关问题的真实深思。

本文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毕业展策展人、艺术管理系教师翟羽佳的QA内容。

Q&A

Q:今年毕业展中,艺术管理系采用“直播”的方式,以问答为路径,实现了全国三十位不同艺术机构“参与”毕业展。此番独具深意的“艺术现场”有哪些亮点?

A:我们此次以直播方式构建全新的“艺术现场”进行时,每位同学化身“小记者”进行30分钟到1个小时的深度访谈,这其实也是这一届同学们毕业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同学的采访对象都与大四时为期三个月的毕业实习及本科时期个人的艺术实践相关,大家可以在直播中看到艺术管理专业的同学关注和实践的面向,同时也能在嘉宾们的叙述中找到“艺术现场”的“操练指南”。

Q: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每场直播的即时在线人数均已破万。这次,学生的表现与高热的社会关注度符合您的期待么?

A:这是第一次采用这样直播访谈的方式在公众视野下进行艺术管理专业的现场操练。其实我们一开始决定采用直播方式的时候是很担心的,一是没有经验,二是不清楚这样的方式能否与观众产生“真实”的连结。直播到此,社会的舆论及学生们的表现已经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了。在此,再次感谢雅昌对此次直播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三十位被采访的对象是如何选择的?这三十条路径是否代表着当下国内艺术界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A:所有的被采访者都是同学们根据各自毕业论文主题与毕业实习方向所最终确定的。这里面囊括了艺术机构管理者、艺术品投资人、美术馆馆长、艺术媒体工作者、艺术家、艺术市场研究员、地方文旅项目负责人、艺术协会会长、策展人、跨界艺术研究者等专家学者。他们在采访中分别就各自领域中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正在关注的实践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这些不断思考和讨论的议题也正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艺术界的真实“生活”状态。

Q:松浦弥太郎曾言:日常生活才是我们一生最尊贵的工作。今年学院毕业季的主题恰是“生活力”,与此相关,本次艺术管理系选择直播的方式呈现毕业展,有哪些深意?

A:直播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输出的新途径,从传统纸媒到网络媒体再到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习惯在不断更新。艺术管理系选择直播的方式呈现毕业展,一方面是由于疫情的原因,导致大量的艺术活动无法在线下开展,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观众可以重新获得“面对面”的参与感,共构交流与陪伴的生活情境;另一方面是直播很大程度上减弱了观众与艺术间的距离感,这也是艺术管理专业不断尝试与寻找的艺术传播新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毕业展直播间现场

Q:“艺术管理系”的命名很有深意。艺术需要“管理”吗?艺术应该如何“管理”?近些年的教育实践是否产生了相对应的支撑数据和案例?反过来说,怎样的管理是不好或不合适的?

A:自艺术管理系成立以来,艺术管理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直面两个大背景:一方面是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文明进程的记录和保存,让艺术的创造者能持续创造,各类艺术创作和机构层出不穷的现实条件;二是具有国美特色的艺术管理课程,不是简单的艺术加管理课,而是基于上述的历史条件和学院积累,决定了艺术管理系的课程有着自己独立的价值系统。在这样的语境中,“艺术”和“管理”不能被拆分开来单独定义,因为艺术本身并不需要被“管理”,我们在做的事情是参与到艺术实践中,用上手的经验及对艺术市场的研究分析,以超出艺术界的人文视野,更好的参与到文化艺术生态圈中的进行时和将来时里。

Q:作为院系构建中融贯多学科研究的新兴系科,艺术管理系更强调上手经验和方法论研究的联结。那么,您感觉这个系的核心价值或最吸引人的元素是什么?

A:同学们是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进行理论梳理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进一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经验,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并且鼓励他们去坚持做“喜欢”的事情。艺术管理的多元不仅仅是跨学科的知识,核心元素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可以说是“攒局”的能力。想要融贯多学科的知识并建立能将事情持续推进的团队,就要同时具备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一定的领导力。通俗点说,就是我们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根据不同的分工,让大家用最高的效率完成共同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毕业展现场

Q:当下已增殖为矩形的景观时代,交互与传播似已成为必然。置身其中,相较更自我的“艺术家”,艺术管理人才如何更合适地找到自己的LOGO?

A:艺术管理人才的LOGO,用一句话来阐释我的理解:一颗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螺丝钉。

Q: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人”。为此,艺术教育是人之感受力的蒙养和创造力激发。而青年则是永远的未来。对于正欣欣成长的Z世代们,您会给出哪些建议?从他们身上,又会有何种获取?

A:无论何时,我们都应保持热爱,守住底线,用这个时代赋予的新动能去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Q:对年轻人选择专业,您会给予哪方面的建议?或者,您觉得,“专业”对生活会有哪些影响?

A:读好专业和能不能读好专业是两件事情。在选择专业上,最好是以兴趣作为主导,热爱才是一切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