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肇庆城区人民路

拐入府前路数十米,

一条小巷巷口挂着一个路牌:县前街

这个名字即便对很多

肇庆人来说都并不熟悉,

因为大家更喜欢也已习惯叫

这条小巷的旧名——打铁巷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它之所以被称为“打铁巷”,

是因为从清初时期巷道中

分布着几间打铁铺而闻名。

这条以手艺命名的街巷,

不仅充满了市井烟火气,

还曾是肇庆一个产业聚集点,

从这条老街巷名中,

还可一窥肇庆民生产业发展变迁之路。

“铁匠炉”成巷内一景

打铁巷,名字源于巷里的打铁铺

形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鼎盛时期这里有三户打铁铺,

从事打铁的手艺人有十多个。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打铁铺早已经不复存在。

寻找打铁巷曾有的影像,在建筑上已经找不到印迹了,打铁匠的身影也已消失。但从老街坊的依稀记忆里,还能隐约寻找到关于这条古巷一些零碎的片段。

图源《故事肇庆》

这里的打铁铺

主要从事的是人工打铁,

打铁巷位于府署等衙门附近,

过去也为官方打制过兵器,

打铁铺曾是“兵工厂”。

不过,随着机器打铁代替了人工打铁,打铁铺后来就以打制民用铁器居多。几十年的手艺人能够加工出各种刀、斧、犁、耙、锄头及各种刀具,还有锅铲、刨刀、剪刀等生活用品,门环、泡钉、门插等建筑用品。农家修理生产工具都离不了他们。

图源:肇庆市广播电视台

流传黄老汉的铁画绝活

当年走进巷道中,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这里曾有过不少能工巧匠。

街坊中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清初康熙年间,打铁巷曾住过一位姓黄的铁匠。由于祖辈几代都是打铁的,黄老汉自然也有一身打铁的技艺。在这里铸造农具出售,他的生意也算是买卖兴旺。后来,随着迁来打铁巷的住户日益增多,大家都跟着黄老汉学打铁,这条街也成了“打铁一条街”。

图源:肇庆市广播电视台

黄老汉还有一手“绝活”,

以锤为笔,以铁为墨,

以砧为纸,锻铁为画。

他的铁画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

黄老汉因这一“绝活”声名大振,

吸引不少人前来争相一睹铁画之风采。

随着黄老汉在打铁行业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有个姓陆的年轻人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打铁记》,把打铁的整个过程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一次,这位年轻人还想就此写一副对联:“白石街,黄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冒青烟,闪蓝光,淬紫铁,坐北朝南打东西。”可遗憾的是,上联写好之后,他却续不出下联。

如今的“打铁巷”。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顺着弯曲狭窄的小路走进去,

但见两边楼房密密地紧挨着,

一些几层高的楼房与旧平房错落排列,

记录着小巷在时代中的变化。

从一些住户的门牌上可知,

县前街曾经还被命名为“红旗二路十一巷”。

东西打铁巷分隔

打铁东、西两巷以前是相通的,

后来才被堵住并装上了铁门被分隔开。

前些年,巷尾还曾住过

制作渡船和铲刀的人家。

打铁巷也曾住过大富之家,民居内保留着高大趟栊门的6号就是其中一户。后来打铁西巷曾改称“向前街一巷”,1981年肇庆市人民政府颁布标准地名仍用“打铁西巷”名称,现在改称为“县前街”。

时过境迁,

打铁巷里密集的老房有几户已经拆除,

那千锤百炼的打铁声,

也抵不住岁月的销蚀,渐行渐远了。

可以说,小小的“打铁巷”见证了

肇庆打铁行业由盛而衰的历程。

同时也反映了

随着工业时代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更进步 、更高了.......

资料来源:多彩肇庆、肇庆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