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古偶可算是迎来了春天,《梦华录》一水的高赞让上流君这种不咋看古偶的人也跟着凑了凑热闹。

然而几集之后,剧情看了个寂寞,除了男女主的高颜值,满脑子就只剩下三娘的果子。

瞧瞧,碧涧豆儿糕是什么神仙点心?听名字就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只是个绿豆糕叭

还有这种琳琅满目的精致摆盘,看起来就很贵——一口三十好几的那种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是隔着屏幕就好想吸溜一口的甜美动人。

然而馋疯了的不止我一个,广大网友纷纷将魔爪伸向了某宝和外卖软件,寻找现实中的果子替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三娘的果子到底是个啥?啥味儿的?好吃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说三娘的果子引发了一波三次元寻宝行为,大家奔赴各类评价良好的网红点心店,试图找一份颜值味道均在线的代餐,一解心头之痒。

但也有眼尖的小伙伴发现一件事:这怕不是和菓子啊?

因为稍经对比就会发现,无论是从形状还是制作手法,剧里呈现的这种点心,可能确实更像和菓子。

和菓子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图虫

剧里的果子长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能说一模一样,但也可以说有八分相似。

有人说和菓子的老祖宗是唐果子,相似也正常。但出土的唐果子长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果子应该更接近现在的各种蒸点、酥点、冰点、团、糕。比如,酥皮点心多以动物油脂起酥,有内馅的多以枣泥和肉馅为主,比如当时的青团。

而唐果子传到日本之后,则独立发展出来了和菓子。

因日本的自然环境不利于枣子生长,又因禁肉令等原因缺少动物肉食和油脂,这让引进的本就不多的几种果子做法变得更加单一,口味也变得素淡。

直到蔗糖(石蜜)传入之后,日本人才结合本土产量大但口感差的赤小豆来作为和菓子的内馅,至此,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死甜死甜的和菓子的雏形。

宋代文化爱好者们质疑的点则更在于:宋果子明明更加多样,为啥剧里偏偏选了和菓子的式样作为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宋代的果子,可不只是“冰皮月饼”——

从蜜饯果脯,麻花、炸麻球等各类油炸面食,再到酥皮点心、馒头蒸点,它们都是宋代果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京梦华录》里的干果子一览

而且,中日的食印文化在唐之后经过漫长的发展,基本已经分道扬镳。

中国传统的点心食印图案多为吉祥画,这与中国传统语境里“迎福纳吉”的目的和点心承担祭祀任务的起源相一致。

日本的和菓子则多为花果植物等造型,或源于俳句,或源于精巧而充满意境的禅意画。常见的麻薯、大福、羊羹、铜锣烧也都是和菓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夹红豆沙的草莓大福|来源:图虫

而在北宋年间,以市民文化为主体的坊间茶肆,是绝对不会出现花朵形状的冷制糕点的,出土的面磕子(食印模具)也印证了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的中式点心模具

所以,区分唐果子、和菓子和宋代的茶点果子的方式,一是看品类,二是看形状,三是看馅料。

《梦华录》中所展示的这种使用花朵模具、有内馅的冷制糕点,说简单点就是——结合了和菓子式样的当代网红点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趣的是,在果子这个问题上,不但电视剧主创会昏头,连正规出版物有时都会蒙圈。

中华书局有一本《走在宋代的城市》,其中介绍了宋代的饮食。

作者提到“果子”这个词时说:

“宋代城市居民对水果的需求量非常大,在饮食店里,果子与饮食平分秋色,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专门标明《饮食果子》就是一证。从饮食节次来看, 一般是正食之后, 必上水果。”

但事实上,作者明显误解了《东京梦华录》中“果子”这个词的含义——在宋代,果子不是水果,而是蜜饯、甜品、饼食等一切可以当作点心而不是正餐吃的食物合集。

在古籍之外,将点心称为果子的习惯,其实也流传到了当代。

在山东,果子一般指油炸的各种面食点心,比如蜜三刀、姜丝果子、麻花,还有油条。

合理怀疑,天津煎饼果子的果子,可能也来源于此?

河南的果子跟山东类似,也多为面食,但制作手段看起来更多样,其中还有糖渍蜜饯和蒸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有一种叫“素果子”的茶点,外层是一圈用糖加淀粉制作的软糕,中间灌有花生仁等果仁,用来配茶食用。怎么说呢,hin甜,真的hin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北京的小吃果子干,也不是一种果干,而是一种以柿饼和杏干为主,加上藕片和桂花糖等原料熬煮而成的甜汤。

不但不干,还很水灵,夏天喝一碗冰冰凉凉,解暑去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虽然几千年过去,但旧时的风雅其实从未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更为日常的方式参与我们的生活。

日式的做法的和菓子就雅致,本土的蜜三刀就土吗?并不见得。

只是其中,浸润着不同的历史,见证了不同的变迁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美食文明,发展到宋代时,已经发展得非常“飞扬跋扈”了。

宋代夜市“996”在《梦华录》里“歪嘴龙王”已经科普过了,繁华的商业造就了美食的发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人的吃喝里,要大菜有大菜,比如宋代皇帝爱极了,不惜花重金买进口羊肉也要吃的各类硬菜;要小吃有小吃,比如逛夜市时可以逛吃逛吃的各色点心、糖水;还有各色节令饮食,酒水饮料……

种类繁多,根本吃(xie)不过来。

按《梦梁录》记载,宋代的点心基本分为糕、饼、包、团、酥等几种。其中每一个大类里,都有无数个小类,称得上琳琅满目。

比如糕这个品类里,就有重阳糕、糖糕、乳糕、丰糕、市糕、雪糕(不是ice cream)、麦糕、拍花糕、狮蛮栗糕等等。

重阳糕再细分一下的话,下面还有麻葛糕、宝阶糕、万象糕……

宋代的吃货想研究品类,可能得列树状图来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的点心很多不是甜的,而是咸的,有的口味和原料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十分魔鬼。

比如重阳糕并不是现在点心店里买的那种包装上印着菊花、裹着甜蜜桂花糖的食物,而是把糖、肉和面等原料混在一起蒸熟,再点缀羊肉丝、鸭肉丝等,有的地方还会印个小狮子在上边。

但就算卖萌,也难以掩盖它甜品配肉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糕是一种颜色雪白的蒸糕,是用米和糯米为原料,加上炒山药、莲肉、芡实打成的细末,混上白糖蒸制的点心。

如果再加上酥油,就是酥油雪糕。配上李子蜜煎,就是李子雪(花)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平乐》里的李子雪花糕

也有名字鬼畜,但画风小清新的。比如《金瓶梅》里西门庆喜欢的酥油鲍螺

虽然宋人做吃的喜欢糖里加肉、咸里带甜的种种魔鬼做法,但酥油鲍螺却是一种用奶油等原料做成的软点,跟鲍和螺毫无关系,只是形状长得像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酥油鲍螺

就很奇怪西门庆这种暴躁老哥为什么爱吃这么小可爱的东西,怪崩人设的。

此外,宋人的点心还有澄沙团子、酥山、紫苏膏、玫瑰酥饼、浮元子、灌浆馒头、蜜煎等。

蜜煎就是《清平乐》里仁宗爱吃的那种高血糖预警的蜜制果脯,基本就是现在的蜜饯。

要知道,宋代有专门的蜜煎研发部门,也就是蜜煎局,不仅宫里有,达官贵人家里也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蜜煎果子|来源:《清平乐》

澄沙团子如今还能在一些地方见到,不过比起如今常见的红豆馅和红薯馅,结合对当时青团的考据来看,宋代的团子大概多是枣泥或者肉馅的。

所以不要再骂小龙虾青团了,人家是有背书的。

在宋朝,你甚至还能吃到刨冰。

酥山可以说是奶油冰沙的雏形,起源于唐代。有人认为冰激凌的原产地是中国,从酥山来看有一定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章怀太子墓“仕女图”中侍者捧着装饰花朵的“酥山”

跟酥类似的一种甜品是酪,也就是半凝固状的甜味奶酪,当时比较流行的吃法是“糖酪浇樱桃”

与唐时只有王公贵族可以享受冰品不同,虽然宋时的冰窖只有有钱人家才有,但市面上已经有了叫卖冰品的小贩,属于有点小钱钱就可以享受夏日快乐的程度。

紫苏膏则是一种药膳,跟很多膏类吃食一样,走的药食同源的路子。用紫苏子、桂皮、大黄、当归等材料,经炒制后用猪油煎成膏……

emmmm想象不太出来是什么味儿。

饼在宋代也是被归为点心的,比如牡丹饼、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等。

要注意的是,宋代的“饼”还包括现在的馒头和蒸饼(也有种说法是这俩是一个东西,只是形态不同) ,就是经发酵后蒸熟的无馅面食。

而当时的馒头是有馅的,大概率是我们现在的包子。

汤饼的意思,是面片汤,跟现在的饼一点关系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平乐》中曹皇后最爱的羊肉酥饼

除了饼之外,在宋朝人的眼光里,馓子、春饼、银丝素面和各种夹儿(一种馅料品种繁多的油炸肉夹馍),都属于点心 。

“春茧”就是如今的春卷,宋代人不仅也喜欢这种食物,一些读书人还把写好官名的竹签子塞进里面,在上元节抽签子(bu shi),以预测自己的官运。所以春茧又被称为“探官茧”。

而除了吃,宋代人也很会喝。

宋人的快乐水虽没有可乐雪碧,但饮料之多也堪比现在的奶茶店,它们是:蜜水(蜂蜜水)、浆水(用粮食或花果酿造而成的酒的近亲)、渴水(用新鲜果子加药材熬制的果子露)。

饮子是一种以果品或草药为原料熬制而成的汤剂,可以理解为类似古法酸梅汤的做法。《梦华录》里就有紫苏饮子、五果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熟水更有意思,是一种“带香味的凉白开”,简单做法可以将有香味的药草植物等泡进烧开的水里,放凉饮用。

复杂点则要用瓦片烘焙沉香,把香味封到罐子里,然后迅速加水密封。

可见,宋时的果子花样丰富至极,做法和用料也极尽丰富。如果简单理解成冰皮月饼,只能说想象力差了,格局也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几年里,被古装剧带火的各类吃食真的不少,很多都是大家见过听过,也许没吃过,然后被主角一吃仿佛贼香的。

《长安十二时辰》里张小敬的水盆羊肉和火晶柿子,馋得我打开外卖软件就是一个柿子+羊肉泡馍的“结石”套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完《赘婿》里的凉拌皮蛋,下单了油泼辣子+皮蛋(现在还没吃完,大概可以入土了,500年后又是一颗好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鬓边不是海棠红》里商细蕊的大肘子也让人颇为动心,可惜没有那好牙口只能作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被建议申遗的《甄嬛传》里的藕粉桂花糖糕、牛乳糕和嬛嬛爱吃的枣泥山药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职表上有18个厨师的《如懿传》,更是在人脑子里摆了一桌满汉全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往童年追溯,印象中最馋人的应该是《射雕英雄传》里黄蓉钓洪七公的那一桌子菜,什么“美人汤”、“二十四桥明月夜”,听起来就又贵又馋又心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随着古装剧的热播,广大吃货们往往惊叹于其中美食的精致,不过,要求其完全复原历史细节则有些过于严苛了,剧组有这实力更好,没有也别强求,只要不出现离离原上谱的硬伤便无可厚非。

不多说了,上流君这就去买果子!

作者 | likely

编辑 | 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