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南人对早茶是有执念的,以前的水乡江南,每天早上几乎都上演着这样的场景:阳光明媚的清晨,人们在树荫下的青石板路穿行,手里抱着一份早报去小巷转角的面馆等一碗头汤面;而有格调的小姐和少爷们,则是相伴去老宅邸或园林庭院里享用早茶,古朴的屋檐下倒映着青砖绿瓦,坐在百年历史的苏式园林里,品一口香茗一口点心,好不惬意。园中水流潺潺、鸟鸣啾啾,再伴以婉转悠扬的苏州评弹,便是江南人悠哉早晨的完美写照。

图片来源:小红书©鲁小美出行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小红书©鲁小美出行日记

江南人对早茶的这份讲究,还要追溯到清朝中后期。自古就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淮扬一带,人们的生活相对富足,特别是河鲜、果蔬尤为丰饶,食材和点心的制作也更加精细考究。作为碧螺春的发源地,江南本土茶馆和茶文化更是兴旺,这也造就了当地人习惯每日清晨就开始为今日的“生活滋味”做足准备,缕缕炊烟伴随着船歌袅袅,用一壶茶,一叠点心,一碗头汤面,开启一天的惬意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Pinterest;下图:小红书©奶油花茶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Pinterest;下图:小红书©奶油花茶酱

“早晨一碗面,赛过活神仙,一望二三里,面馆四五家”。苏州人的清晨,是被一碗汤面唤醒的,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里就有提过:“眼睛一睁,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去吃头汤面”。在讲究的苏州人眼里,吃面就得早上吃,还必须要是第一锅最清冽的汤,这样的面条最为爽滑,因此称为“头汤面”。尽管苏式面多达几百种浇头,但当地老饕的面里往往没有太复杂的内容,几棵青绿的菜心和细葱,在文火慢吊出的汤头里点两滴香油,一碗下去润气舒心,再不急不缓地喝上一杯清茶,便是一个清朗舒适的早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左 小红书© Ponyyy小马 右 小红书©程全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左 小红书© Ponyyy小马 右 小红书©程全你

如果说粤式早茶做的是“加法”,那么江南淮扬一带的早茶文化则更像是做“减法”。不单单是苏州“清汤寡水”的苏式汤面,扬州的早茶也将这种“大道至简”的饮食哲学推上了顶峰。

在扬州,清晨随便拐进一家茶馆,要一壶早春刚下的新茶,一碟烫干丝,就是扬州最基础的早茶标配了。而这盘看似简单的烫干丝却大有讲究,首先一定要选扬州当地的大白豆腐干,用精致的刀工切到粗细匀称,“飘”出均匀的20多层,用开水反复洗烫,去除豆味的同时保留韧性的口感,最后拌以生脆的嫩姜丝和虾仁干,淋上本地特调的麻酱油,一盘混合了咸甜香鲜的烫干丝就完成了。吃的时候务必要搭配茶水,清甜的绿茶能完美激发出干丝的劲道和层次感,用一筷子夹起一大簇,绵密的口感堆上舌尖,细嚼之后余味悠长。

图片来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自清曾这样评价一份合格的烫干丝:“不妨碍你吃别的”,丝丝缕缕、味道至简,为接下来的茶点和菜肴打开味蕾。

老江南人有一种对糕点的倾注和执着,江浙种稻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苏式糕点就已经成为苏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地糕点讲究“不时不食”、“鲜活本味”,一切遵循自然四时,选用最佳状态下的时令食材,春饼、夏糕、秋酥、冬糖,四时八节,应季而点;光是包子这一种,每个季节的应季馅料就层出不穷,比如最家喻户晓的蟹黄汤包,选用的是秋高气爽时节的上等螃蟹,用料是实打实的蟹腿肉和金黄的蟹膏,还有春天的荠菜包、秋冬的野鸭菜包......更别提集山珍海味于一体的五丁包,“海参滋养,少用而不过补;鸡肉味美,少用而不过鲜;猪肉油香,少用而不过腻;冬笋松脆,少用而不过硬;虾仁细嫩,少用而不过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上 小红书©张很cool 下 小红书©Hu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上 小红书©张很cool 下 小红书©Hui

与扬州一墙之隔的泰州,总结出了江南苏式早茶的“一茶三点一面”:一茶,即一盏茶一份烫干丝,叫一个茶头;三点,即包子、糕点、油糕;一面,即江南各地的汤面。五类食物,要依着顺序来吃,以清茶和干丝开场,各式点心承接,鲜香的汤面作为点睛之笔,从淡到浓,从清到重,悠然品味个中滋味,好生自在,又甚是风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上 小红书©yo波 下 小红书©鲁小美出行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上 小红书©yo波 下 小红书©鲁小美出行日记

江南的生活,随意而舒适,就像行走在梦里。每逢江南烟雨时节,清晨的细雨落在小巷里的石板路上,伴着炊烟泛起一缕薄雾。这里的很多早茶馆都是标准的苏式老宅,老木横梁、尖拱的屋顶,很多茶客就在这里悠悠坐着,有时会听听小曲儿,甚至下一盘象棋,用一顿早茶不急不慢地消磨掉上午的光阴。

图片:小红书、Pinterest、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