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生物界—不等鞭毛总门

真核生物域

原生生物界

不等鞭毛总门

不等鞭毛总门(学名:Heterokonta)旧为不等鞭毛门,是真核生物的主要演化支之一,已知的下辖物种超过10万个物种,当中大多数属于藻类,从多细胞的大型藻类海带,到单细胞的各种浮游硅藻,这些藻类拥有多重内共生形成的多层膜叶绿体。其他值得注意的成员还有寄生性的卵菌纲,是不少植物性瘟疫的元凶,如爱尔兰马铃薯饥荒及近日的栎树猝死病,都是由卵菌纲生物引起的。

不等鞭毛这一名称指的是在其生命周期的能动阶段,鞭毛虫细胞具有两种不同形状的鞭毛。

不等鞭毛总门的色素体有四层膜结构。通常认为它们是由红藻进化而来。

1.分类

传统分类会把双环总门及伪真菌总门(卵菌门)再组合成为“无色类”,与“有色类”的淡色藻门相对;但截至2020 年4月17日WoRMS引用AlgaeBase的分类,现时倾向把淡色藻门与双环总门及伪真菌总门并列。

有色类(光合生物)

淡色藻门(Ochrophyta)

无色类(类真菌生物)

伪真菌门(Pseudofungi)

双环门(Bigyra)

2.淡色藻门

淡色藻门(学名:Ochrophyta)是不等鞭毛总门的一大部分光合生物。它被分为两个亚门——Phaeista(包括Hypogyristea及Chrysista)和Khakista(包括Bolidomonas及硅藻纲)。Chrysoparadoxophyceae纲在两个亚门以外;还有另外一堆被综合为Subphylum Ochrophyta incertae sedis这个临时名称的亚门级分类单元。

Class Placidiophyceae 这个名称已不再使用,因为其成员在现时的分类已不再属于淡色藻门,但仍然是不等鞭毛总门的一分子。

下属纲:

金藻纲(Chrysophyceae)

大眼藻纲(Eustigmatophyceae)

褐藻纲(Phaeophyceae)

绿胞藻纲(Raphidophyte或Chloromonadophyceae)

黄藻纲(Xanthophyceae)

硅藻纲(Bacillariophyceae)

(1)大眼藻纲

大眼藻纲(学名:Eustigmatophyceae)为淡色藻门的一个纲。

下属目:大眼藻目(Eustigmatales)

大眼藻目(学名:Eustigmatales)为大眼藻纲的一个目。

下属科:大眼藻科(Eustigmataceae)

大眼藻科(学名:Eustigmataceae)为大眼藻目的一个科。此科的模式属为大眼藻属(Eustigmatos)。

(2)绿胞藻纲

下属目:绿胞藻目(Chloromonadida)

植鞭类绿胞藻目(Chloromonadida)的原生动物,因具有许多圆盘状的叶绿体,有时归入绿胞藻纲(Chloromonadophyceae)。

特征为有二根鞭毛,一根前伸,一根拖后。所有种类都比较稀少,无经济意义。细胞特别扁平,可内含代谢产物,贮藏形式常为脂肪。

3.伪真菌门

伪真菌门(Pseudofungi)是一个不等鞭毛总门的子类群,又被称为丝壶菌总门 ,由卵菌纲和丝壶菌纲组成。

虽然它们的生长形式(菌丝)和营养模式类似于真菌,但大量的生化、超微结构和遗传性状清楚地将它们放置在不等鞭毛总门。

(1)下属纲

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

卵菌纲(Oomycetes)

(2)丝壶菌纲

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是伪真菌门的一个小纲。

形态特征:寄生于淡水和土壤中的藻类及真菌上,或腐生于植物和昆虫的残体上。菌体简单,繁殖时菌体的全部(整体产果)或一部分(分体产果)转化为繁殖结构;整体产果的种类其菌体可形成分枝的假根;游动孢子有前生茸鞭式单鞭毛;原生质缺少微管系统。

种属分布:仅1目、3科、6属,约16种。多在水中寄生于藻类、鞭毛菌和水生盘菌的子囊果上,或腐生于各种植物和昆虫的死体上。

别称:因为所有游动孢子前端单生茸鞭式鞭毛的真菌均属此纲,所以又称前毛菌纲。

生物学特征:除鞭毛外,这一小群真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都与壶菌纲相似,因而以往将它放在壶菌纲里。多数种的有性生殖不明,少数为同配生殖,在寄主体内形成休眠孢子囊。

经济意义:经济意义不明。

代表种:托囊根前毛菌。

4.双环门

双环门(学名:Bigyra)是不等鞭毛总门之下的一个子类群。

(1)下属

芽囊原虫纲(Blastocystis)

芽囊原虫目(Blastocystida)

芽囊原虫科(Blastocystidae)

(2)人芽囊原虫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曾经长期被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酵母,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该虫是寄生在高等灵长类和人类肠道内可致病的原虫。有关其分类地位争论较久,曾先后被归入孢子虫亚门(1967)和肉足虫亚门、阿米巴目、芽囊原虫亚目(1988)。但是,许多学者对这种分类提出异议。江静波、何建国(1993)提出该虫应属芽囊原虫新亚门(Blastocysta),芽囊原虫纲(Blastocystidea)、芽囊原虫目(Blastocystida)、芽囊原虫科(Blastocystidae)、芽囊原虫属(Blastocystis)。

①形态

该虫大小差异较大,直径4~63μm,多数为6~15μm,形态结构复杂,体外培养有空泡型、颗粒型、阿米巴型和复分裂型4种类型虫体,粪便中常见为空泡型。光镜下碘染,空泡型虫体呈圆形,直径4~15μm,中央见透亮的大空泡。核呈月牙状或块状,核数1~4个不等。颗粒型虫体充满颗粒状物质,颗粒分为代谢颗粒、脂肪颗粒和繁殖颗粒3种,活体观察阿米巴型虫体形似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形态多变,体内有许多明显的小颗粒物质,移动极缓慢。复分裂型虫体,一个虫体分裂成3个、4个或更多。

人芽囊原虫生活史尚不完全清楚,有学者通过观察研究,认为其生活史为空泡型—阿米巴型—空泡型。空泡型也可转变为颗粒型和复分裂型。阿米巴型是致病型虫体。其生殖方式包括:(1)二分裂;(2)空泡型虫体中心出现颗粒,转变为颗粒型虫体,虫体生殖颗粒发育成子细胞;(3)内二芽殖和(4)裂体增殖。

②生活习性

该虫广泛寄生于人和其它灵长类动物,以及狗、猪、猫、小鼠、大鼠、家兔、豚鼠、蛙、蛇、蚯蚓和家禽等,主要寄生在回盲部。

③生活史

人芽囊原虫形态多变,在成形人粪便中为空泡性虫体,空泡呈圆形,直径为6—40ym,虫体中有一大的空泡,空泡和细胞膜之间有月牙状间隙,细胞质、细胞核被挤在空泡边缘,核月牙状或块状,1~4个不等。在体外培养可见空泡型、颗粒型、多空泡型、无空泡型、阿米巴型和包囊型。

④流行及分布

人芽囊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有几十个省市区有感染报道。人芽复原虫通过粪便中排出的包囊进行传播,传播途径为粪一口传播。人群具有易感性,不产生持久免疫力,可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