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根长长的消化道——从上到下依次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结直肠及肛门等部分。正常情况下,每一部分都应该待在原来的位置上才能够各司其职,但有一些意外情况会打破这种平衡。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下简称“中山六院”)成功为一名胃切除术后又患上食管癌的男性实施了食管外科界的“珠穆朗玛峰”术式——“结肠代食管”手术,即将食管肿瘤及残胃切除,另截取一段肠管移至胸腔作为管道,肠两端与颈段食管和小肠连接起来代替食管,从而完成整个消化道的重建工程,术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病从口入”?胃切除术后又现食管癌

来自潮汕的患者唐叔(化姓)今年66岁,今年年初他因进行性吞咽困难前往中山六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胸中段食管肿物,经病理确诊为食管中分化鳞癌。食管外科、胸外科主任廖洪映教授团队为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及准备,并邀请该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蔡建副主任医师会诊,共同商定手术方案。

廖洪映介绍,对于大多数可以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来说,用胃代替食管是最常选择的术式,把胃做成细长条状,变成一根“管”,上拉到胸部和颈部的食管进行吻合,重建消化道,替代食管的作用,让食物直接经过胃进入到十二指肠里。但对于像唐叔一样经历过胃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没有足够长度的胃来代替食管,“结肠代食管术”这个答案浮现了出来。

“另辟蹊径”,重建消化道

据介绍,“结肠代食管术”存在着手术操作复杂、吻合口多(通常4~5个吻合口)、易污染和术后并发症(包括移植结肠坏死、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结肠扭曲冗长等)发生率较高等问题,但回结肠代食管也具备了独特优势。

廖洪映介绍,结肠代食管术能有效抗返流、减少口腔异味、有足够长的移植肠段、保留大部分结肠以减少术后腹泻不适等。同时随着近些年动物实验研究、临床实践的积累以及手术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发展改进,结肠代食管重建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

经过多番讨论与充分的术前评估和交流,廖洪映团队联合蔡建团队共同为患者实施了“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回肠末端联合升结肠代食管顺蠕动间置吻合术+阑尾切除术+空肠营养管造瘘术”。手术历时6个多小时,过程艰辛但很顺利。

术后一周,唐叔复查上消化道造影,各吻合口通畅愈合良好,术后至今定期随访,吻合口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良好,无明显返流及口腔异味等不适。

哪些情况可行结肠代食管重建术?

廖洪映介绍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食管重度灼伤后,通过手术,结肠甚至可以代替食管,发挥原有的作用。结肠代食管重建术适应症十分严格,主要包括胃食管双原发癌、食管腐蚀伤、胃食管手术后再发食管癌、胃代食管术失败者、先天性食管闭锁、食管多发性憩室、食管破裂、食管气管瘘、巨食管症以及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等。需要根据术前评估肠段的长度及血供情况,可选择回肠末端及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代替食管,相应的血管为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左结肠动脉。

“这项手术方式往往被视为食管外科的最后保障”,也因此得以传承下来,廖洪映表示,这座食管外科界的“珠穆朗玛峰”不断被探索,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新成果将惠之于民。

廖洪映提醒:食管癌最常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若进食时出现吞咽困难,并且症状逐渐加重,伴有体重下降、胸痛等不适,需高度警惕食管肿瘤,特别是在有肿瘤家族史、日常爱吃烫食、腌制食品的情况下,应尽早至医院就诊,必要时行胃肠镜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国癌症统计数据中分别排在第6位及第4位,提高肿瘤治愈率关键之一是早诊早治,勿因一时疏忽而耽误最佳手术治疗时期。(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责编 | 孙唯

校对 |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