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年轻的时候,曾经拜名士卢植为师。《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这个人“不甚乐读书”,不是很喜欢读书,他在卢植这到底学了多少东西,颇值得怀疑。不过刘备为人豪气,“好交结豪侠”,在此期间结识了公孙瓒,这对于他后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公孙瓒出身官宦世家,不过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个婢女,身份低微,因此在族中也不受人重视,只能在郡中担任书佐。好在公孙瓒长相好,被太守看中,将自己女儿嫁给他,才得以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他和同样出身不高的刘备有着很多共同语言,相交甚厚,因为公孙瓒年长一些,刘备以兄事之。

而(公孙)瓚深与先主相友。瓚年长,先主以兄事之。

也正因为这层关系,所以后来刘备在高唐县令任上被贼军所破,就去投奔了已经是中郎将的公孙瓒。此时公孙瓒正和袁绍争夺冀州,急需用人,对于老朋友刘备来投奔,自然是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别部司马,还资助兵马钱粮,将赵云等人借给刘备,然后命他到青州和自己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一同和袁绍作战。刘备在战争中屡建战功,先出任了平原令,后来又升为平原相。

(刘备)往奔中郎将公孙瓚,瓚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平原相相当于太守级别,管理郡国的军政、民政之外还能任免所属掾史。东汉末年不少诸侯都是在太守任上慢慢积蓄自己的力量,最终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刘备成为平原相以后,可以说实现了一次飞跃,而这一切和公孙瓒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不过公孙瓒如此厚待刘备,刘备改投陶谦以后,却极少因为改换门庭而受到指责,这到底是什么缘由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刘备和公孙瓒之间并非从属关系,而是互相合作,转投他人本来就无可指责。

刘备确实是兵败以后才去投奔公孙瓒的,而且他去徐州时,自己的部属只有一千多人和一些胡骑,另有民众数千人,而北海太守孔融遭到黄巾军余党管亥攻击时,刘备却能派出三千精兵帮忙解围,显然他在平原时,手下指挥的部队也大多是公孙瓒所资助。

但是刘备毕竟也有自己的部队,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势力。加上他本身军事能力不差,手下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在依附公孙瓒的同时,也可以为对方出力。前面也提到了,刘备是“数有战功”,靠着军功才升为平原相。所以他并非单纯地依附公孙瓒,而是同时也在为对方出力,双方更多的是合作关系。

因此在陶谦直接送刘备四千精兵,还表奏他为豫州刺史,给出更好的条件以后,刘备转换门庭自然不算什么过分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

其次,刘备转投陶谦其实还是在为公孙瓒出力。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之间也分成若干个阵营。这其中公孙瓒、陶谦都和袁术交好,和袁绍是对立面。另一方面,曹操虽然在很多事情上和袁绍有分歧,但是在徐州之战时,他基本还是比较亲近袁绍,属于公孙瓒的潜在敌人之一。

所以陶谦遭到曹操攻击以后,才会向公孙瓒手下的田楷求援,而田楷愿意帮忙,也是这个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帮陶谦守徐州,避免徐州被曹操攻占,等于为青州的田楷守卫南线。

因此看上去刘备似乎改投了陶谦,但是其实还是间接为公孙瓒出力,双方依然属于同一个阵营,算不上背叛。

第三,刘备改投陶谦,很可能得到了公孙瓒一方的同意。

而且既然双方是盟友,陶谦又不是做事不顾前后的愣头青,当然不可能直接挖公孙瓒的墙角,在拉拢刘备前,肯定会就这个问题和田楷进行沟通,得到对方首肯以后才会进行。这一点也可以从刘备改投陶谦以后,田楷之后还是留在徐州一同对抗曹操得到证明,要是陶谦私下挖墙脚,田楷哪还会帮他的忙。

田楷是公孙瓒的心腹干将,田楷同意刘备留在徐州,自然也代表了公孙瓒的意见。既然刘备是得到公孙瓒一方的同意,才改投陶谦,自然别人就更不好说什么了。

综上所述,刘备改投陶谦一事很可能得到了公孙瓒的许可,而且也没有真正损害他的利益,自然不会引起什么非议,也不会影响刘备的声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