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存正气,一腔热血惩凶顽。”

这句话正是古代著名的青天大老爷——包拯一生的真实写照。包拯在28岁的时,考中了进士,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做到了端州知府,之后更是一路青云直上。

尽管做官做了大半辈子,在他的一生中,他却没有收受过任何人的贿赂,也没有办过任何有愧于自己良心的事情,一生清廉两袖清风。要知道,历朝历代的官员可不少,但如果要说真正的青天大老爷,还是非包拯莫属,那么包拯为什么会如此清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清廉的包拯

包拯的事迹在后世的时候传播得非常广泛,他为民申冤、秉公办案,一心为朝廷办事,为宋朝的发展创造了不朽的贡献在包拯的一生中,他任职过非常多的官职,并且在很多岗位上都有着不朽的政绩

其中,在端州的时候,他就曾经连任三年的端州知州。当时,端州知州是肥差,因为端州盛产端砚,端砚是一种文人用品,用来研墨使用的,端州的端砚则是砚台中的上品,非常难得。一块好的端砚不仅有利于书写使用,而且还是身份的象征。

朝中大部分的大臣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块上好的端砚,在这种情况下,端砚也成为了一种贿赂其他人的佳品。朝中不少大臣都用端砚来贿赂自己的上司,以求能够获得更好的仕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端砚并不是那么好获得的,端州每年都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贡砚。于是,想要拥有端砚的人就想出了一些邪门歪道的办法私藏端砚,并谎报采集数量。因此,在包拯初任端州知州的时候,为了还给当地老百姓一个清白,包拯不畏权贵、秉公办案,最终成功地将端砚事件给查明了真相,并重办了相关的犯事人员

之后,包拯在端州连任三年期间,更是为端州的人民作出了不少的贡献,端州的人民都非常地感激他,因此,在他离开的时候赠予了包拯一块上好的端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包拯在端州的所作所为,这一块端砚,他是绝对可以承受得起的,但是包拯却拒绝了。在临走的时候,他宁愿将端砚留在端州,也不愿意带一块回去。包拯的这种行为被当地的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后来也传开了一句关于包拯的名言:

“端州三年任,不持一砚归。”

由此可以看出,包拯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清官,那么,在那个贪官污吏横行的年代,包拯为何能够保证自己如此地清廉呢?

二、包拯能保持清廉的原因

首先,包拯之所以能够如此清廉,离不开皇帝的支持。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包拯的为官之路将会相当地困难。那么,皇帝对包拯到底有多看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包拯在61岁大寿的时候,曾有多人来贺,就连当时的皇帝都送来了自己的贺礼,但是,包拯全部都拒之门外,就连皇帝送来的贺礼,他也一样拒收不误。

在古代,皇帝的命令还是很大的,因此,皇帝身边的公公不敢随意地将贺礼给送回去,为了能让包拯收下,公公还专门给包拯写了一首诗。但是包拯不仅没有收下皇帝的贺礼,反而用另一首诗来回应他:

“铁面无私丹心中,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太监看罢,被包拯的这首诗给震撼到了,半晌都说不出话,最后不得已,将皇帝的礼物给带回去。皇帝看到自己的大太监将自己所送的贺礼带回来了,似乎一点都不意外,只是笑了笑,并且对包拯的清廉行为进行了大肆地褒奖。

因此,包拯之所以能够不畏强权、铁面无私,想必和帝王脱不了干系,如果没有皇帝给他撑腰,那么就算包拯再清廉,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有心无力。

其次,包拯根本不需要进行贪污,他的俸禄足够养活他自己以及他的家人。包拯的开封府有上百人官兵和侍卫,如果包拯的俸禄不足,便不足以养活这些人,那么能支撑整个开封府的开销的包拯,他的俸禄到底有多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历史记载,包拯任职大学士的时候,他一个月的俸禄是1500贯钱,也就是说一年的话,年薪是在18000贯左右。用现在的月薪来算的话,那么大概就是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因此当时的包拯可谓是富翁,他完全不需要担心钱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包拯作为帝王倚重的臣子,平时为皇帝尽心尽力地办事,在事情办完之后,皇帝也会给他相应的赏赐。这些赏赐会归入包拯的俸禄之外,也就是说这是额外的奖赏,因此包拯手中的珍宝也是不少的。

还不光是这些,根据宋朝的制度,各大官员名下都有一定的土地。而包拯名下的土地,就将近有二千多亩,比近代的一些地主所拥有的土地还多。因此,包拯就算是不靠俸禄,光是靠这些土地也能养活自己和自己府里的人,他完全不需要去贪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包拯之所以那么清廉,也和他自身的高尚品质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如果说他自己的品德不过关,那么就算他本身拥有巨大的财富,他也照样经不起贪官污吏的诱惑。

三、明朝之鉴

包拯清廉和帝王的支持、朝廷的制度以及他自身的品德都脱不了关系,如果说这三样缺了一样,包拯的清廉之路可能都不会那么顺畅。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一名官员,他是一位清官,却因为在回家的路途中路费不够,不得已,卖掉了4岁的女儿来凑齐路费。

这件事听起来令人惊讶,一个当官的去年回家的路费都没有还要靠卖自己的女儿来凑路费。不过更让人惊讶的还在后头,当时的皇帝朱元璋听闻了这名大臣的事迹后勃然大怒,竟然一气之下把这名大臣给阉了。这个结局确实让人非常无语,不过,也从正面表现出了帝王的支持对于官员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包拯是一名清官,深得人民的爱戴,不管是在宋朝时期,还是在后世,人们一提到包拯都是带有由衷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