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有这样一个书法家,他本是明代皇室后裔,明朝灭亡以后,他悲痛欲绝,削发为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苦于满清的文字狱,他只能独自承受那些国破家亡的不平与愤恨,在自己的书画中隐晦地与清廷抗争。

因为那些无奈与痛苦,他终成一代大家。他便是明末僧人书法家八大山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第九世孙。明朝灭亡的时候,朱耷十九岁,不久后他父亲便去世,内心悲痛愤恨难以自抑,朱耷决定剃发为僧。

他有一句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还是旧山河”。这是朱耷十九岁之后人生最真实的写照。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书画风格历来古怪而又神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大山人的名号是朱耷59岁还俗之后取的,他常把“八大山人”竖着连写,前两个字写得既似“哭”字,又似“笑”字,暗含哭笑不得之意。

在他晚年所有作品当中,当属他的行楷书《千字文》境界最为高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字文》几乎是古代书法家必写的章目,在众多《千字文》当中,八大山人写的一定是最怪诞的一个,要欣赏这卷行楷书需要更高的审美眼光。

按理说楷书是最讲究横平竖直,粗细调和的,但是八大山人的行楷《千字文》却显得有些“歪歪扭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卷行楷《千字文》多中锋行笔,中锋圆润,末笔锋利又带飘逸,所以文字整体厚重古茂而又婉约多姿。

八大山人的书法初学欧阳询,晚年又逐渐趋向黄庭坚的夸张和开阔,经过自己多年的探索和积累终于自成一派。

宽阔的结体进一步增强了笔画带来的古茂萧散之感,并且在其基础上又平添了一股典雅之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八大山人的书法得“钟”,“王”气韵,带有如此浓厚的魏晋风骨, 也要感谢他的痛苦和穷困。

从大明的王爷沦为遗民的那一天,八大山人坎坷而困苦的命运便已经注定了,其晚年生活异常困苦,沦落到以卖字为生。

命运好像又是公平的,八大山人生命中的痛苦与愤恨留了下来,被世界看到了。如今,人们为他拍电影,甚至为他著书立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能与孔子齐名其地位与价值可想而知。人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留住这一颗闪耀不屈的灵魂。

八大山人一生的傲骨都在他的行楷《千字文》当中,学字亦是学做人。像这样充满傲骨,深刻而又极具艺术风格的行楷书,纵观整个书法史也没有几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