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说春秋时期吴国于周景王四年(前541)始置濑渚邑,并有固城之筑,实则其年代在周景王七年(前538)之前。今高淳固城遗址之罗城规模较大,不可能是春秋时期的濑渚邑城,而是汉代的溧阳县城。周景王七年,伐吴之诸侯联军在楚灵王率领下由朱方取道固城还师,并顺势消灭盘踞其地的赖国,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今高淳固城镇不仅是吴国濑渚邑治所,还是当时赖国的国都。明代碑刻及清代方志记载的以相国圩所赐的“丞相钟”或即越国相国文种。

春秋时期的今南京地区主要由吴国继续控制,并开始设置县邑类政区,以强化管理。其中在江南北境(指南京主城区及周边的江宁区),吴国所置的县邑名称已经失载,但其中心应仍在今江宁区西南境的陶吴、横溪、丹阳 集镇一带。在江南南境的高淳、溧水地区,吴国一度设置濑渚邑,其治所位于今高淳区固城镇北,城址至今尚有保存。

濑渚邑的设置、辖域及陵平县的沿革

今人一般认为,为抵御楚国不断西侵的势力,周景王四年(前541),吴王余祭在地当吴头楚尾的咽喉要道濑水之滨设置边邑,称为濑渚邑,并筑城以防守,是为濑渚邑城。濑渚邑是史籍记载的南京南境最早的行政建置, 邑治即位于今高淳区固城镇。就笔者所知,吴国濑渚县或称濑渚邑,最早见载于北宋《太平寰宇记》 卷90溧水县“古固城”条,该条引《滕公庙记》云:其城(固城)是吴濑渚县地。楚灵王与吴战,遂陷此城。吴移濑渚于溧阳(南)十里,改陵平县。

灵王崩,平王立,使苏乃为将,战于吴。吴军败,收吴陵平县,改为平陵县。自平王听费无极佞言,伍员奔吴,阖庐用为将军,举兵破楚,楚奔南海。固城宫殿逾月烟焰不息,其城从兹废矣。《六朝事迹编类》《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的记载大体相同, 唯所引称为《胜公庙记》。此《滕(胜)公庙记》,宋元旧志因“未见全 文”,已“不知何时何文”,仅推测是“唐人文”。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诸志并未记载春秋时期吴国所置濑渚邑及筑城的具 体年代,明《万历溧水县志》即云:“溧水,春秋时属吴,名濑渚邑,莫详其始。”今人将濑渚置县的年代锁定在周景王四年(前541),可能是受明人陈沂《金陵古今图考》的影响,其《吴越楚地图考》云:去府东南一百二十里,当溧水、溧阳之间,有固城,云古濑渚 县,亦吴所筑。

周景王四年,楚灵王败吴军,陷固城。吴移濑渚于 溧阳南十里,周回七里,为陵平县。不过,陈沂所说的“周景王四年”是楚灵王陷固城及吴移濑渚至溧阳的年代,与置县无关。

而据《春秋左传》记载,楚灵王大会诸侯攻吴灭赖 (濑)实在周景王七年(前538)秋,故前引《万历溧水县志》已指出: “《应天志》(指明《万历应天府志》)云景王五年,《图考》(指明《金 陵古今图考》)云景王四年者皆误。”简言之,综合《春秋左传》《滕 (胜)公庙记》等记载,周景王七年(前538),因楚灵王率军攻陷吴国之固城,吴乃移濑渚县治于溧阳县南十里,改县名为“陵平”。

至于吴国始设濑渚县及固城之筑,可知在周景王七年(前538)之前。其具体年代,虽史籍不详,但从一般情况分析,应早于旧说所称的周景王四年(前541)。 濑渚邑因濑水而得名。濑水,或称濑江、溧水。“濑”“溧”古吴音相 通,大约秦汉以前称“濑”,秦汉以后称“溧”。又或称陵水、蓤水、栗 水等。关于“濑”之本意,《说文》:“濑,水流沙上也,从水赖声。”

《汉书》卷6臣瓒注曰:“濑,湍也,吴越谓之濑,中国谓之碛。《伍子胥书》有下濑船。”颜师古注曰:“濑音赖。”卷87上颜师古又注云:“濑,急流也。”则濑水是一条水流湍急岸有沙石的河流。然濑水、溧水之具体所指,古今众说纷纭。

溧水东流为永阳江,江上有渚,名濑渚,即伍子胥乞食投金处,故又名投金濑。自濑渚东流为濑溪,乡民讹为烂溪,入长塘湖一东 流为吴王漕。吴王漕之名,或以为杨行密时漕运所行,或以为春秋时吴王所开。考虑到两汉至东晋时期溧阳县行政中心一直在今高淳固城的事实,笔者认为两说中应以前说为是。

今之《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春秋、战国、秦汉 等地图中仅标注中江,而没有标注溧水,大约就是认为溧水乃指古中江。其水由芜湖经高淳、溧阳、宜兴入太湖,再由上海入海,一般认为中江即古长江之一条分支。又按:“渚”者,水中小块陆地也。所谓濑渚县(邑),从字面理解就是濑水之旁陆地面积不大的县邑,这和古代高淳、溧水地区三湖环绕、水域 辽阔的地理环境正相吻合。

而县(邑)作为春秋时期的地方行政建置,其辖域范围约“方圆百里”。濑渚县(邑)作为政区,其辖域不详于史,今人多推测与秦汉时期的溧阳县范围相当,即包含今南京南境的高淳、溧水两区及溧阳市三地。退言之,由于濑渚县(邑)治所就在今高淳固城镇,仅以方圆 百里计算,今高淳及溧水大部区域在其辖域内应该没有疑问。

需要说明者还有,前文所述周景王七年(前538)固城陷落后,吴国改濑渚县名为“陵平”,并迁其治于溧阳县南十里。至周景王十六年(前 529),楚平王派苏迺伐吴,攻占陵平县,改为平陵县。可知陵平县前后仅存在9年,此“陵平”之名颇疑因山而得。

据《景定建康志》卷17《山川志 一·山阜》,在溧阳县西北三十里有平陵山,“周回三里,高三丈”。平陵山与平陵县名有关,一般认为平陵县名得于平陵山。不过,仔细推敲似乎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先有陵平山,吴迁县治于山下,故名其邑为陵平县。不久,城为楚国所占,县名改为平陵,以示其荣,附近之山名当然亦得改为 平陵山,并保留至后世。至于“陵平”之本意,《至正金陵新志》卷12《古 迹志·城阙官署》“平陵城”条云:“濑渚、陵平、平陵、陵水、菱夫, 皆指此地。”此将陵平、濑渚诸称并列,意指它们音近义同。又如下文所析,溧阳县西北三十五里及县南十三里有两处古城址,旧志皆称为平陵城,但实际上更有可能是吴之陵平城。今溧阳城西三十五里尚存一土筑城址,略呈方形,城周约1000米,有学者即认为是平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