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杨凝式在书法上的造诣精深独特,他不将书法停滞在二王、欧颜的藩篱中,而是彰显出自立一家书风的前瞻才能。杨凝式挣开一切羁绊,畅逸悠游,书作中所具有的魏晋玄远虚静之感浮然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这首宋代黄庭坚写的绝句,提到的“杨风子” 是我国五代时期一位最著名的书法家。五代短祚,承唐启宋,似乎只有杨凝式一人谱写了这一段书法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尚“法”与尚“意”的融合

唐尚法,宋尚意,唐人以楷书相尚,宋人以行草相争,杨凝式处于这两个时代之间,其书法尽得唐朝楷书大家之神却不效法其貌,无所顾忌,个性张扬,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凝式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这在于晋唐人书法尚法,宋人书法尚意。五代是在宋之前,这时期的书法难有突破。杨凝式书法正是在这沉闷时期,起到转折点作用。

杨凝式出生在唐末,其书仍受唐末尚法之风的影响,所以书法中仍具有尚“法”的基础。同时,他也发现了唐尚“法”已臻于完备,想要创新也是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协调书风与时代背景,也为了抒发内心的苦闷,杨凝式的书法风格也开始多变起来。他的作品既有静谧疏朗的《韭花帖》,也有酒酣墨畅后的题壁书、凝练恣肆的《夏热帖》,肆意挥作的《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还有那不修边幅、禅书杂糅的《步虚词》和《神仙起居法》。

杨凝式行草书脱离“尚法”的道路似乎更远,带给世人更多的是他张扬个性、随性而书的表“意”情怀。杨凝式在“法”与“意”的相互融汇下,摒弃了较多法度森严的书写,将魏晋尚“逸”与抒情达意杂糅,形成了继魏晋崇“逸”和唐尚“法”之后的书法新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说他:“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黄庭坚到洛阳观看了僧院壁间墨迹后更是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书坛以“颜杨”并称。连挑剔的米芾也赞他“天真纵逸”、“如横风斜雨”。

能得到苏轼、黄庭坚、米芾这么高的赞誉,杨凝式的书法是什么样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散简远的《韭花帖

杨凝式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在晚唐书法衰落的形势下,挺然崛起,独树一帜,成为了承唐启宋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阳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一度在洛阳过着一种佯狂的生活,因此时人还给他“杨风(疯)子”这么一个雅号。

杨凝式的书法在唐时受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人影响较大,后上溯魏晋,于二王处得其风神,形成自己多变的风格,自由抒写性灵,开创了宋代的尚意书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如他的传世名作,天下第五行书《韭花帖》,写的是午睡醒来,腹中饥饿,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在愉快的心情下执笔以示谢意。因而通篇文字洋溢着轻松愉悦而又高昂的热情,萧散闲适的心境溢于言表。

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帖中“朝”的横折钩和“赐”字右上半部分的横折皆呈内拽的姿态,这与《兰亭序》中“春”的横折和“修、有”字的横折钩如出一辙,也与王羲之书法多内擫骨书的特点相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中“东”的笔法,与《兰亭序》中“陈”字的“东”的笔法颇为同类。所不相类之处在转折提按处杨凝式改王羲之方折顿挫的笔法,书写出圆融的转折笔意。

在取法王羲之笔法之外,中宫内敛与欧阳询字略有相似。如“乍、报、韭、切”等字之极收与“秋、伏、察”等字之极放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实”字宝盖头下留出大量空间,与下部之密集点画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就是杨凝式分间布白的过人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细察单字结构的微妙变化,则各字欹侧对比,而又复归平正。如帖中第六行“伏、惟”呈纵向关系,“伏”字有明显左倾之势,而“惟”字三个竖画的支撑又使这组关系最终取得平衡,这是在欹侧对比中产生的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的深远的美感。

此外,《韭花帖》的字距、行距之大也是历代墨迹中少有的。布白极多而气不散,格调甚为淡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篇七行,前三行较后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别是首行最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间最为疏阔,构成了通篇前密后疏的自然变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齐平状,一、四、六行则呈上走之势,既统一又富变化,妙不可言。

结语:

目前所知《韭花帖》流传有四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台湾兰千山馆藏本,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三是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现已佚。

四是罗振玉百爵斋旧藏本,帖后有元大德八年张晏题跋,另有贾朱希、陈继儒等人的题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

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