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3日,在当天的美国《纽约时报》的显著位置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蒋介石将军已经失去自由,但是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问讯之余,皆为之震惊。”毫无疑问,这是西安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蒋介石前往西安督促“剿共”事宜,却被张学良与杨虎城二人扣留,随行的国民党党政要员也被扣押。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二人致电全国,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八项主张,这场“兵谏”几乎以力挽狂澜般地动作使国共两党获得了冰释前嫌,一致对外的可能。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以及周总理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等六项主张,次日,在张学良的护送下,蒋介石夫妇顺利返回南京,西安事变得以成功解决。可西安事变中张学良送蒋介石离陕,导致的是杨虎城几乎与其决裂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回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是基于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深入,以及蒋介石政府顽固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张学良与杨虎城作为国民党内部有名的爱国将领,明白国家时局已经到了万分危急之时,因而出于强烈的息争御侮爱国主义思想以及自我牺牲精神的促使,二人秘密达成发动“兵谏”的共识。然而,尽管张学良与杨虎城二人在扣留蒋介石之前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是随着中共中央和周总理等人的介入,西安事变开始走向良好的发展方向,加之多方势力地奔走斡旋,蒋介石也开始接受张学良杨虎城所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基本主张。12月25日,在蒋介石同意了中央所提出的抗日六项主张之后,下午三点,张学良担心迟则生变,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且决定亲自护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这件事张学良并未与杨虎城达成一致意见,他临时作出决定,一方面担心迟则生变,另一方面也是知晓倘若与杨虎城商议此事,或许并不会得到杨虎城的认可。1991年,被蒋介石囚禁多年的张学良终于在屏幕前说出了他当年的想法,“我反对内战,我不愿意打内战,我心里一直是对外的……”曾经威名赫赫的东北少帅如今也只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回忆当年,他依旧坚持初衷。但是当他谈到和自己一起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时,却还是难掩伤感,在后来的采访中,张学良称杨虎城是“一个好人,并且是一个爱国的人。”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囚禁半生,而杨虎城在被囚12年之后,于戴公祠被杀,享年56岁,所有人都知道,无论杀害杨虎城背后的主谋是谁,根源都还是来自于1936年的那场“兵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说,西安事变之后,他曾告诫过杨虎城,让他离开中国,或者离开蒋介石管辖之地,或许在那时,两人就都冥冥之中有了不好的感应。然而,即使友人相劝在先,杨虎城还是未能逃脱悲惨的下场,这让世人不禁将目光重新转到1936年的西安事变,倘若当初,张杨发动“兵谏”之后,不去释放蒋介石,那会不会改变两人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送蒋离陕,杨虎城几乎与其决裂西安事变从爆发到解决只用两个星期的时间,然而其中牵扯到的关系纷争却是纷繁复杂,蒋介石被扣留之后,国民党内部对于张杨二人的“兵谏”行为也分为了两派。一方以与蒋介石关系亲密的学生朋友为主,他们坚持和谈为主,保全蒋介石的生命安全为要,而另一方面则是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为主,主张用武力讨伐,平息事变。何应钦派的目的显而易见,无非是希望浑水摸鱼,或者说趁机夺权,然而这并非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的目的,二人扣押蒋介石并非是为了夺权,只是为了逼其表态,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是因为何应钦的大兵压境,使得局势一再变换,幸而在中共中央和周总理等人的斡旋之下,最终成功使得蒋介石同意其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但是在对于蒋介石的态度上,杨虎城与张学良则秉持着并不完全相同的意见。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被扣押,张学良曾经力邀杨虎城与他一起去劝解蒋介石,并且称只要蒋介石同意他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他们还是会拥护他做领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杨虎城却拒绝了张学良的同去邀请,并且明确表示出了不想与蒋介石会面,因为在他看来,此时的蒋介石是不会听从他们二人的主张的。而后张学良一人去见了蒋介石,事实也如杨虎城所预料的那样,蒋介石与张学良二人不欢而散。12月13日晚,杨虎城召集部下商讨如何处置蒋介石,商讨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蒋介石该杀,也必须杀,原因很简单,无论此次他们发动兵谏的原因是什么,对上位者而言,这和“谋逆”并无不同,一旦蒋介石成功脱险,他们的下场也许就岌岌可危了。除此以外,他们还认为,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态度一向是消极的,因而即使这次他迫于形势,同意了和谈,以后也说不定会出尔反尔。因此,这部分人认为索性将蒋介石就地斩杀,之后再去游说各方势力,达成一致抗日的理念。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只要蒋介石允诺停止内战,一起抗日,就能考虑释放他,毕竟在国民党内部,蒋介石还是拥有一定的威望的,只要能够达成一致抗日的目标,不一定要将他杀害,两种态度各有拥护者,于是众人就将目光转向了杨虎城。而杨虎城对于蒋介石的态度还是以和谈为主,只要能够达成一致抗日的诉求,他同意释放蒋介石,但是前提是他们提出的一致抗日的诉求能够得到蒋介石的同意,并且保证能够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23日释蒋谈判开始,通过协商,南京国民政府最终同意释放爱国人士,肃清党内亲日派分子,并且联合国内所有人士,一致抗日。在谈判即将到达尾声之际,张学良提出很快会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而这也是杨虎城与张学良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杨虎城同意释放蒋介石,但是并不认可张学良如此急切地将其送回南京,因为在谈判最后,蒋介石始终不愿在谈判书上签字,只愿意用所谓的“领袖人格”作为担保,而这份看上去有些空洞的担保,在杨虎城眼中,风险系数十分大。晚间二人又因此事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杨虎城还是不同意即刻释放蒋介石,并且坚决反对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多年后,张学良在回忆起那天晚上的情景时,也承认,在送蒋离陕问题上,与杨虎城几乎决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蒋介石返回南京之前,曾经对张学良和杨虎城说过,“我有错,我承认,你们也有错,你们也当承认。”而这一句话似乎也表明了他对于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的态度。后多年,蒋介石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曾透露,蒋介石曾多次言明,西安事变损害了他作为党派领袖的领袖尊严,这也能够解释之后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的结局。1938年11月,张学良被囚禁于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而后张学良被辗转囚禁多地,直到解放战争结束,蒋介石将其一起带回台湾,继续关押,直到蒋经国逝世后,开始恢复部分人身自由,1990年全面恢复自由之身,而后移居美国夏威夷,直到离世。而杨虎城在被囚禁12年之后,重庆解放前夕,被受蒋介石指示的毛人凤直接命令处死,与其一同赴死者共有亲友8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的下场不禁让人感到唏嘘,曾经的“东北少帅”被软禁了将近半个世纪,一心抗日的杨将军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家破人亡,身死道消,而造成他们如此下场的竟然都是那一场一心为国的“兵谏”。当两鬓斑白的张学良再次面对摄像机接受采访时,他也曾为杨虎城的遭遇感到惋惜,而他对自己的“死里逃生”也毫不避讳,称倘若没有蒋夫人的从中斡旋,或许他也早就被枪毙了。世人好奇,张学良和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但是两人的下场却截然不同,张学良尽管被囚禁了半个多世纪,但是终究保全了性命,而杨虎城不仅自己身死,就连妻儿也受自己牵连,这又是为何?随着历史一幕一幕揭开神秘的面纱,我们终究从中窥见了一二,张学良出身东北军,投靠国民党之后,忠心于他者也不在少数,再加上与宋子文等人的关系,因而即使发动了西安事变,蒋介石也不敢轻而易举地杀了他。而杨虎城则截然不同,杨虎城出自西北军,本就根基不深,不仅在蒋介石心中没有分量,就连和国民党内部的高官交情也不深。再加之西安事变时,杨虎城是不赞成即刻将蒋介石释放回南京的,因而在蒋介石心中,杨虎城与张学良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然杨虎城更让他生恨,并且杀了他也不影响大局,凡此种种,共同造就了张杨二人截然不同的命运。而今,盛世在侧,英雄已逝,而他们曾为国家立下的功勋,后人永不会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