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代,定窑褐地牡丹花擎荷叶娃娃枕,南越王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代至北宋,定窑白釉刻莲纹龙首净瓶,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定窑白釉花瓣形碗,定州市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代,侍女捧葵口碗,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壁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增绘定瓷手刻纹样手稿

——“发现定窑”大展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举行

2022年7月的第一场台风“暹芭”,给大湾区带来清凉降雨。周末,位于广州的南越王博物院,依然人流如织,来自南越王赵佗故乡河北的珍宝——定窑瓷器,亮相“发现定窑”大展。无独有偶,另一件国宝“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也正在湾区那头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千年萌态,展现名窑风采。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位列北宋“五大名窑”,而它的“花”与“白”,使其独步天下。近日,南越王博物院陈列展览部馆员施梵,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向读者“揭秘”定窑。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定窑“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2200多年前,南越王赵佗从河北来到岭南,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今天,南越王家乡的定窑瓷器又来到广东展出,为两地的交往续写新的篇章。”

记者看到,本次“发现定窑”展览,汇聚了来自河北多家文博单位和南越王博物院院藏的定窑各时期瓷器、窑具、标本294件/套,通过其历史、装饰、工艺、文化、交流等主题,呈现定窑从唐至元的产品面貌、文化内涵及当代定瓷的发展情况。

展厅历史氛围感拉满,一进门便是文人笔下的定瓷。“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试院煎茶》的描写,把时光带回北宋。

北宋名窑众多,昔河北定州瓷器,却在南宋,就已成为当时收藏家的心头好。原因何在?因定窑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先来看它“从唐至元”的威水史——

“定窑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之一,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因曲阳古属定州而得名。其烧造瓷器不晚于唐,北宋至金代达到繁荣昌盛,元代以后逐渐衰落停烧。在长达七百余年的历史中,定窑是中华大地上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精细白瓷窑场,在薄胎瓷器成形、覆烧工艺、以煤为燃料等瓷器制作和烧造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施梵说。

这里说到其创烧“不晚于唐”,事实上,定窑在唐时就已占据高起点。“唐代义武军节度使在定州定窑烧造之处,设有监管机构,并且会将瓷器精品上贡皇家,名为‘土贡’”,施梵介绍,定窑的创烧,与中唐末期义武军建藩及割据时大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定瓷为什么会这么白?

定窑白瓷为什么会这么白?“其实,在筹划展览之前,我曾去往河北窑址,当时看到他们的原料,胎土在烧造之前,是发黑的。”施梵回答。

“因当地有煤矿,导致黏土中含碳,但经高温后,碳元素便可不见踪影”,他进一步解释,定窑当地使用的胎土,本身含铁量较低,含铝量较高,于是成品就会比较发白。“这个地区先前烧造的青瓷,也是比较发白的。”

记者也从相关文献了解到,青瓷自北魏后期在北方地区开始生产,而在改进青瓷的过程中,白瓷横空出世,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唐代“南青北白”的制瓷体系。“唐代后期,白瓷形成两个发展轨迹,即白胎白釉的器物和施化妆土的化妆白瓷。定窑正是白胎白釉的精细白瓷生产的最具代表性的窑场。”

“我们在当地看到,在原料陶洗过程中,工匠会把细小的有颜色的杂质予以筛除,使产品烧成后胎质细腻洁白。这应也是定窑白瓷跟其他产地白瓷不一样的地方。它是白胎白釉,胎是白的,釉也是白的”,施梵说。

关于“釉也是白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吕成龙在其《定窑研究与故宫藏定窑瓷器——定州花瓷天下白》一文中这样细解:由于当地釉料中氧化钛(TiO2)含量较高,加之用氧化焰烧成,故釉色多白中泛黄,呈现象牙般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的美感。“这是由于以煤取代柴作为烧窑燃料、窑炉气氛由还原转向氧化所致,这又是北方制瓷业的重要技术革新。”

从纹饰到器型都“繁花盛开”

重要技术革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当时的自然和工业历史图景。北宋中期,随着北方森林的逐渐砍伐殆尽,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煤成为更重要的燃料。定窑率先使用煤炭,热量更大,“烧造温度可以达到1200摄氏度到1300摄氏度,更容易形成氧化氛围,加上窑炉的改造,和瓷胎细腻程度的精进等原因,定窑历经唐五代的创烧勃兴和北宋的蜕变成熟,在金代到达了它的鼎盛繁荣”,施梵说。

定窑在这个时期的“创举”,包括了使用煤炭燃料、运用支圈覆烧法,而更重要的是,它把“花纹”和“花型”,也进行了创新——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有大量花纹者。

“汝官哥钧定”,前面四者,史上都以釉色等取胜,只有定窑,塑贴、刻花、划花、印花、剔花和描金花……在莹白如玉的器皿之上,文人雅士把玩之间,既保留有雅致低调的颜色,又在触手可及的眼光流连中,影影绰绰见莲瓣、对蝶、缠枝菊、海水纹,乃至螭龙在天,以及凤穿牡丹,是一种低调中的繁华气象。

“宋金时期,定窑烧造的刻花、印花白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美富丽的装饰,以及不断创新的烧造工艺,取胜于诸窑,其影响所及除河北、山西等地的北方窑场和江西景德镇窑等南方窑场外,还远至朝鲜半岛的高丽窑等海外窑场。”施梵说。

不仅在装饰上花团锦簇,而且,定窑还在制作“花型器”等方面有所创造。

“五代至北宋时期定窑在模仿金银器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施梵接着强调,这与定窑所处地理位置有关。“定州当时位于中原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交界交汇处,因此受到了游牧民族的金银器审美范式影响。在金银器上很容易做出花瓣型器物,但是在陶瓷上,你要捏出这种造型,又要保证它烧出来不变形,这就非常难。所以这就对胎的细腻程度和烧造的温度提出了极高要求。当时的定窑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自北宋晚期以来定窑持续发展,其窑址也靠近金代都城,金代的统治者延续了前朝审美,非常喜欢定窑,也对金银器使用颇多——因此,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需求及审美等方方面面,天时地利人和,定窑瓷器就在金代,到达了它的审美和产量高峰,故能“繁花盛开”。

失传800年的定窑工艺重生

700年间,通过不断的精进与创新,就釉色、器型、技法等方面与河北的磁州窑、井陉窑以及山西的平定窑、介休窑等北方窑口互相借鉴,定窑以白瓷独步天下,对此后的瓷器发展形成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定窑产品货贩四海,远销朝鲜、日本、埃及等地。

世易时移,历经元代后的衰微,并成为明清时期文献和传世中著名而又曾定名模糊的一种神秘瓷器,1976年,定窑迎来了它的新生,正式走向恢复生产的历程。施梵介绍,当时,国家拨款在河北曲阳定窑遗址附近兴建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成立定瓷试制小组。“由于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定窑任何可供参考的生产理论、工艺技术的文字,恢复工作艰难而又曲折。定瓷试制小组陈文增等人通过古窑址考察、全国各大博物馆参观,从工具到工艺再到理论研究不断探索,终于使得已失传800年的定窑工艺日渐恢复。2008年,定瓷烧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我们在广州在这个“发现定窑”展厅,也能看见一件温润洁白而又生动活泼的定瓷“孩儿枕”,它与我们开头所说的故宫“国宝”一样无二,正是当代定瓷烧造的精品。它的莹白光泽和飘逸服裳花纹,正在继续向我们释放,定窑“白”与“花”的千年传承魅力。

(本版图片由南越王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