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文

北宋著名画家孙知微,字太古,眉州彭山(今眉山市彭山区)人,寓居成都青城山,“世本田家,形貌山野,赋性介洁,隐于画”。他主要从事道观壁画创作,当时蜀中寺院大多有他的亲笔作品,其道释人物画以青城山丈人观的壁画最为显赫。宋徽宗曾在其作品上御书“孙知微神品”5字,苏轼称其画水为一绝,即使是临摹之作也让人感到“一袭残暑”。相传为他所作的《达摩图》是我国最早的泼墨人物画

孙知微擅长人物肖像画,“笔法超妙,气格清逸”“气势挥扫,云烟飞动”深得后世名人如文同、范成大、陆游、米芾等赞誉。他所绘的一堵壁画曾于北宋宣和年间被取到京城,可见其精美程度。遗憾的是,到黄休复完成《益州名画录》的时候,这些壁画已经没有了,而今传世之作仅有传为他所作的泼墨人物画《达摩图》一轴。

《达摩图》,绢心高四尺,宽二尺余,今不知藏于何处。达摩像下面有泥金篆字:“皇宋明道元年春王正月,蜀人孙知微作于青城郡斋。”这幅水墨写意画中的达摩祖师,面目造型奇古,粗犷疏野,除五官略事线勾之外,其余部分皆用破墨瀚染之法,“面貌奇古,须眉纯以粗笔写出,衣褶尤甚,神光赫奕,足令观者骇目”。达摩背后的光环,也不用传统勾描的方法,而用淡墨衬染,边缘又极含蓄模糊,使得主体人物鲜明生动。整个画面水墨滃郁酣畅,元气淋漓,生意活动。在这幅画中,孙知微创造性地使用水墨画中的泼墨和破墨法,有别于同一时代蜀地名画家石恪劲利豪放、不拘绳墨之笔、挥扫出衣纹的《二祖调心图》,并显然给南宋梁楷创作《泼墨仙人图》以深刻的启示。

泼墨人物画的技巧是从泼墨山水画的发展而得到启示的。相传唐代王洽(亦称王墨、王默)绘山水画时,往往把墨汁泼在绢上,根据墨污形状或挥或扫,或淡或浓地画出山石、云水、烟霞、风雨之状,异常生动自然,绝看不出墨污的痕迹,遂开“泼墨画”之先声。泼墨画由于用水用墨得法,虽经多年,看上去好像仍是湿淋淋的效果,仿佛刚画的一般。遗憾的是,王洽的泼墨画只见诸史料,并无片纸画迹留存,且他画的是泼墨山水。孙知微的《达摩图》可算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泼墨人物画。

自古以来,画水最难,而孙知微最擅长画水。北宋以前,画师画水,大多用平稳广远的细微皱纹来表现水,能够画出波浪的起伏,已是当时极高的境界了,但孙知微画水却让同为大画家的苏轼颇为欣赏,称为一绝。苏东坡在《书蒲永升画后》中记载,孙知微曾应邀在成都大慈寺寿宁院作湖滩水石壁画,揣度思考一年之久,始终都没有下笔作画。有一天,他急急忙忙地奔进大慈寺,非常急切地要来笔墨,甩动衣袖,挥笔作画,只是片刻功夫,画便作成。画中水势波涛汹涌,奔腾倾泻,“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

可惜的是,孙知微平时喜欢在寺庙的墙壁上作画,时间一久,就随着寺庙消失了,又因为他飘忽不定,世人难以求画一幅,以至于他基本上没有画作留存于世,其画水的方法更是失传,苏轼不无遗憾地说:“尽水之变,惟蜀两孙(晚唐的孙位和北宋的孙知微),两孙死后,其法中绝。”他后来专门请成都名画家蒲永升在大慈寺临摹了孙知微的四幅画,无论走到哪里都把画带着,时时欣赏,即使是临摹之作也让他感到在夏天“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或“一袭残暑”,如此高的艺术境界令现代人憧憬仰慕。

在中国绘画史上,孙知微还留下了“弄巧成拙”这个典故。一次,孙知微受成都寿宁寺委托,画一幅《九曜星君图》。他用心将全图画完,只剩最后一道工序,恰好此时有朋友请他外出饮酒,他便让弟子着色。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弟子发现图中水星菩萨的侍从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就说:“老师平时画瓶,总要在瓶上画一束鲜艳的插花,这一次可能匆忙当中忘了画上,我们给补上吧。”孙知微回来发现瓶口画了一枝艳丽的红莲花,又好气又好笑:“瓶所以镇天下之水,吾得之道经,今增以花,失之远矣。”

孙知微作为从严格的宗教绘画逐渐向世俗文人画衍变的标志性画家,在宋代画评中多被比作顾恺之、陆探微及吴道子、李公麟等绘画大师,遗憾的是,在当今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中,他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