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54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周王朝七百多年来分封诸国的历史,建立了统一的新一代王朝帝国——秦朝。秦朝的确立也就标志着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正式发端。直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之后,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这一社会阶段才算完全结束。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朝代在不断更迭,统治者在不断变换。而不同时期以来,处在统治地位的阶级也有所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历史的遗留与生产力的发展等众多因素共同影响之下的结果,也是中国历史发展至今不断顺应历史潮流所产生的结果。一、秦汉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不断普及,井田制已经无法继续适应生产力变化之下的社会发展,逐渐被均田制所取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井田制的逐步瓦解也就决定了奴隶制的逐渐衰亡。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秦国先于六国一步,更进一步促进了奴隶制的衰落。直到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合六国一天下,颁布了一系列的政令,废除了周王朝统治之下的分封制以及奴隶制之下的井田制,正式开启了封建王朝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奴隶制时期不同的是,奴隶制时期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是奴隶主与奴隶,其主要矛盾也是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而秦朝确立后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是地主与农民,其主要矛盾也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在秦朝建立到东汉灭亡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位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都是贵族地主阶级。从秦王朝历史来看,在秦朝建立之前的秦国与其他六国一样,都是分封制之下的诸侯国,也就是说秦国的统治阶级自古以来就是分封制之下的贵族王室。而秦朝建立之后,本就是在秦国基础上灭六国而一天下的秦朝自然不会废除原有的贵族统治阶级。因此,这些分封制之下的贵族奴隶主也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贵族地主,从而继续统治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汉朝之后,为补秦皇郡县制的不足,高祖皇帝在甫一建国便封了藩王。尽管这一制度导致了七王之乱,后亦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进行解决,但可以明显看出的是,这在根本上还是为贵族地主阶级统治打下了基础。二、魏晋时期贵族地主阶级的统治在魏晋时期迎来了第一个转折点。为统治者进行服务的官员一直属于统治阶级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官员的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治阶级的阶级属性。魏晋时期,官员的选拔制度发生变化,九品中正制取代了汉朝时期的察举制,士族地位不断上升。九品中正制即是选取专门的官员任中正官,对所需要的官员进行简拔,这种选拔方式所考量的主要是士人的行状以及家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选拔官员时家世作为硬性条件出现在选官条件之中,就造成了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首先就是在世家之中进行选拔。因此便形成了世家大族,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也就形成了士族地主阶级统治政权的情况。如此,士族地主阶级在历代掌握政权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经济力量也更加雄厚。随着时间的增长,士族的地位更是难以撼动。也正是因此,士族地主阶级取代贵族地主阶级成为这一时期新一代的统治阶级。三、隋唐至清末士族地主阶级的统治一直延续到了隋朝时期,但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隋朝时期,科举制初现头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隋朝时期的统治。至唐朝时期,科举制的选官制度彻底确立,官员的选拔不再限定于世家大族之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前朝的官员选拔,科举制可以说是在封建时期之内我国古代最为公平的官员选拔方式。科举制对于参选人员的身世不加限定,也就是说不论是上层贵族还是下层百姓,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进行官员选拔。这样一来,许多中下层的人士进入统治阶层,庶族地位不断上升。通过科举考试的中下层庶族,成功被选拔成为了朝廷官员,成功的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并且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庶族人士成为官员,也就意味着庶族地主阶级逐渐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主力军。且在科举制度延续的一千二百余年中,庶族地主阶级的统治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直到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从秦朝建立以来一直到清王朝覆灭,居于统治地位的一直都是地主阶级,这一点从未变过。只是在具体的不同朝代的不同制度之下,地主阶级的具体属性稍有不同。并且从这三个大的阶段来看,不论是秦汉时期贵族地主阶级统治,还是魏晋时期士族地主阶级统治,亦或是延续一千二百余年的隋唐至清末的庶族地主阶级的统治,其实这些具体属性的变化与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