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李白的《静夜思》确实被误读了千余年,前两句的真正含义是说井栏前的月光很明亮,好像是地上铺满了一层洁白的霜,而这种很少有人知道的解释,其实才是《静夜思》的真正含义。

经典能够穿越时空而存在,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都能从中找到相同的悲喜。李白的《静夜思》如此,《中国唱诗班》的《夜思》亦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看到第三遍,抛开技巧和细节上的创新,你就能真正体会到李白的一生,来诠释李白这首《静夜思》的原因。

唐诗流传广的一首,应当是《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诗,似乎不需教,中国人天生会背,连黄口小儿都能背诵如流,好像是先天的遗传。记忆不能遗传,但在我看来,有些文化记忆是可以遗传的。它是,甚至是先验的,它是我们生存的背景与前提,这个前提中,就包括李白的《静夜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白金星奉天帝(上帝)旨意,下凡登录附体到皇帝身边的红人李白身上,要对青龙和白虎进行监督。因为神仙所在的天庭(天)就是月球,月宫和天庭是一回事儿,所以“李白”借咏月来抒发思念仙界的情怀,他写了很多关于月亮的诗句,成为了写月亮最多的诗人,如《静夜思》所讲:“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他所思念的故乡就是月球。是后人把第一句中的“看”字和第三句中的“山”字改成了“明”字,失去了原有的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释义: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咿呀学语的幼童人人耳熟能详。但对诗中的床字解释争议颇多,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种,第一,床即井台或井栏;第二,床字是通假字,床通窗;古人写诗多用通假、借代、比拟等修辞手法;第三,是胡床,也就是马扎;第四,就是人们平时睡觉休息的卧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小学生分析李白在写《静夜思》时候的心理,结果学生愣是把一首思乡诗解读成了一段毁三观的风流韵事,网友调侃李白如果知道自己的诗被这么解读,估计会想还不如烂在肚子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早先不得志时每天喝酒作诗,老婆骂他没有出息,因为写诗不能卖钱,喝酒又花钱。一直到了四十多岁,皇帝在上天的启示下招集才子、贤人时,李白才被皇帝召见,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地球上的故乡,因为他很快就被太白金星登录附体了,后来“李白”直接回了真正的故乡——月球,因此《静夜思》里“李白”所思的故乡不在地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是怎么回故乡月球的呢?他在当涂江乘船饮酒,假装醉酒发疯,“扑通”一下跳入江水之中捞月亮(“捞月亮”这个细节就是给后人提示要回月球了),江面忽地腾起一道巨浪,一架巨大的鲸鱼形状的飞行器驮着“李白”飞天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