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蔚冰
“越是各方面的压力叠加,我们越要聚焦市场主体,坚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坚持找准‘六稳’‘六保’的发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7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在出席第三届首都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时表示。会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高培勇详细阐述了在目前形势下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培勇认为,在经济运行压力叠加的背景条件下,推动高质量发展分析的视野要由主动脉深入到毛细血管。以往我们论及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论及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配置的时候,往往聚焦的主体是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但无论是财政问题还是金融问题,当把聚焦点和企业连在一起的时候,就可能会忽略除了企业之外的其他可称作市场主体的成分。最近这两三年来,市场主体这个概念已经越来越替代企业而成为经济的一个聚焦点。
去年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正式发布,首先从定义上认定,市场主体的覆盖面要远远高于和大于企业,企业往往指的是法人,而市场主体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近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企业统计数字是4800万户,市场主体统计数字是1.5亿多户,拿1.5亿减去4800万,还有1亿户以上非企业性质的市场主体,非企业性质市场主体主要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市场主体的数字和企业的数字两者之差如此巨大,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党和国家为什么要越来越多地以市场主体替代企业,其中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要把以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量大面广的小微经济体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视野中,纳入到高质量发展的视野中,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察点。
高培勇认为,在目前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条件下,如果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喻为经济活动的主动脉,那么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经济体是经济活动的毛细血管,放在这样一个分析视野里,由主动脉伸展到毛细血管的变化便会启示我们,在进入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在经济压力叠加的背景条件下,围绕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和政策制定,应当全面覆盖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合作社等在内的所有经济体,参与GDP创造的所有的经济单元。
高培勇表示,这几年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在经济发展压力叠加的背景条件下,当前我国经济工作宏观政策配置着力点已经越来越向微观基础层面转移和集聚,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着重点也要越来越向微观基础层面也就是市场主体转移和集聚,围绕市场主体的关切而转。这不仅在理论上,更是在实践上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逻辑主线。
高培勇以“六稳”“六保”为例。他表示,从2020年疫情开始以来,我们的经济工作主线索就是“六稳”“六保”。但无论“六稳”,还是“六保”,都是以首先稳住、保住市场主体为基础。只有稳住了市场主体才能稳住就业,只要稳住了就业也就稳住了基本民生,进而稳住经济的基本盘、稳住金融、稳住外贸、稳住外资、稳住投资、稳住预期。
高培勇强调,在当前的背景条件下,着眼于从根上浇水施肥,是当前围绕着高质量发展所必须坚持的重心。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市场主体的发展,要围绕市场主体的关切而精准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一系列宏观、微观政策。过去两年,我国实际上就是这样做的。“应当说,这是在当前背景条件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更深一步讲,这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