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7月12日电 题:应加快筹划财政增量工具稳定市场预期
作者 祝宝良 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和2022年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涉及财政、金融、需求、供给等共6方面33项措施的实施,202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逐步恢复,但经济恢复会慢于2020年武汉解封后出现的V形恢复速度。
下半年经济基本判断
一是消费恢复动力不足。经济和就业不确定性上升、居民收入预期下降、预防储蓄增加和借贷消费减少影响消费能力和意愿。2022年二季度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58.3%,创2002年有统计以来新高。中国家庭部门实际偿债压力大,压制消费能力。2021年中国居民部门的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为140.3%、还本付息额/可支配收入为15.6%,两个偿债指标都高于美英德法日等主要发达国家。人流物流不畅,接触性、服务性消费难有恢复。
二是房地产投资需求仍然较弱。从2021年四季度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调整房地产相关政策,通过调降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例、松绑限售限购政策等支持居民住房贷款需求,通过适度放宽参与条件、修改竞拍规则、推出更多优质地块等方式在土地供应方面给予房地产企业更多利润空间,但“销售弱—回款难—拿地意愿不足—新开工降速—房地产投资回落”的循环尚未打破。
三是出口减速。全球经济增长下行带来海外需求降温、中国部分出口和产业向越南、印度等地区转移等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压力,中国的出口量能达到与世界经济增速持平将实属不易。由于内需不足,进口也会减慢,出现衰退型顺差,但货物及服务净出口拉动较2020-2021年1.2%左右的水平明显回落。
四是制造业投资面临放缓压力。缺芯、缺煤、缺电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疫情以来又出现了产业链供应链堵塞,人流、物流局部中断。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上游对下游行业的成本冲击,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更加困难。随着各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俄乌冲突带来逆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和对经济安全的担忧,出现产业外迁的现象,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严峻。这些供给问题与需求不足相互作用抑制制造业投资。
五是政府消费和基建投资应发挥经济稳定器作用。政府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会加大。政府消费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17%,今年两会提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8.4%,明显高于2020-2021年平均1.5%的水平,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左右。基础设施投资会加快恢复,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支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保持稳定,支持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行30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和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并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对接机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相对充足。“十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开始陆续实施,各部委近40个专项规划陆续出台,基建项目有较好保障。
六是就业压力较大。疫情冲击过后,作为中国吸纳就业的“主力”服务业恢复不佳,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政府消费和基建投资对拉动年轻人就业需求不大,16-24岁年轻人就业恢复会落后于整体经济的恢复。
七是通胀会温和上升。能源、金属、粮食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输入性通胀对中国物价上涨仍有一定压力。国内煤炭、芯片供给缺口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粮食、猪肉等食品价格也已处于低位,新一轮猪周期或将于2022年6、7月份开启。国内需求相对低迷,价格仍缺乏需求支撑,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难以完全传导到消费端。能耗双控政策调整和煤炭等重要商品保供稳价政策开始显效,能源、原材料价格总体涨幅将有所回落。考虑到2021年中国原材料价格前低后高、消费品价格前高后低,价格基数效应会导致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前低后高、上游原材料价格前高后低。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左右,扣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通胀在1%左右,工业品生产者价格上涨6%左右。
政策建议
面对以上经济形势,下半年我们要按照2022年4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并加快落实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6方面33项措施,努力在下半年使中国经济达到5.5%以上。
第一,稳预期是核心。要切实保护好产权,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好产权,才能保障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动力,减少不确定性,稳定预期。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是稳定市场预期的当务之急,要尽快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切实解决好滴滴出行、蚂蚁金服等标志性平台企业的问题,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政策。要根据疫情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动摇、不犹豫,稳定社会对疫情防控政策的预期。
第二,财政政策是主要政策手段。应加快筹划财政增量工具,稳定市场预期。可能的工具包括,发行特别国债、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发普通国债、提前下发2023年的新增专项债额度等。经济下行和防疫使财政收支缺口扩大5000亿元以上,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度低于预算,财政收支压力加大。考虑到中国的财政支出和减税的乘数在1.25左右,为稳定2022年下半年经济,建议在扩大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贷款额度、提前下发2023年的新增专项债额度的基础上,再发行1万元亿特别国债,用于对防疫、社保、就业、教育、基建等重点领域支出保障力度,发行消费券,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第三,货币政策要加力配合。相对物价和汇率,货币政策应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和就业。只要办好自己的事,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回应外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等诉求,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全球金融环境收紧和中美利差缩小并不会导致人民币贬值。国内需求收缩,通胀压力减小,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输入性和疫情供给冲击造成的,不能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来解决。货币政策需要为财政发力提供宽松的流动性环境,降息降准仍有空间。要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财政贴息贷款。发放稳岗贷款,支持专精特新中小科技企业稳岗、扩招大学毕业生。
第四,着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比拉动投资更能发挥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能,建议中央政府通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用于给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地区的居民发放生活补贴、在全国范围发放消费券,提高居民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带动民间投资。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受疫情影响较小的地区,要努力实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适度放宽专项债使用条件,提高专项债使用效率,探索金融创新为基础设施融资开辟新渠道,货币政策配合降低各种同基础设施投资相关的融资成本,力求把基建投资稳定在7%甚至以上。因城施策,加大对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持力度;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通过“重点额度监管”提升预售资金使用的灵活性,让除去工程所需之外的超额资金能尽快回到开发企业,加快资金周转;对房地产监管政策实施逆周期调节,适度降低“三条红线”的条件和达标期限,保障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不出现断裂。
第五,稳就业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目标。要通过稳经济来稳市场主体、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稳就业进一步稳经济。“加大稳岗支持力度”,提高大型企业失业保险的稳岗返还比例、拓宽失业保险留工补助受益范围、给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按每人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也可通过扩招的办法来减少就业的压力,建议今年扩大本科、职高招生150万人左右,推迟就业,努力实现失业率稳定在两会确定的5.5%以内的目标内。
第六,稳定能源粮食物价。一是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国内粮食丰收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做好农资保供稳价工作,以惠农政策、及时发放农资等专项补贴、支农信贷、提高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方式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释放煤炭先进产能,落实煤炭清洁生产再贷款,提升煤炭发电机组效率。落实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信贷支持,推动新能源发电设施建设。三是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找寻机会。中美两国如果能相互削减部分关税,有助于降低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编辑:郭晋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