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被“锁”的文档,正将办公软件WPS推入信任危机的泥沼中。虽然“WPS会删除用户本地文件”的说法被WPS方面澄清,但仍未止住舆论的争议。

复盘此事的来龙去脉,最开始是出版作家米兔曝出,写出百万字小说后被WPS封锁,她称文档不涉黄不涉政,还是本地文件,没有对外分享,质疑“谁给WPS的权力窥探用户隐私文件,并且自行处理?”这引发舆论哗然,一时间,“WPS被曝会删除用户本地文件”词条登顶微博热搜榜。

之后WPS方面将锅甩给了米兔,称是用户分享的在线文档链接涉嫌违规,“WPS删除用户本地文件”为讹传。而后米兔本人也不甘示弱,将锅反甩了回去:她强调被封文件完全合法合规,文件并未给人分享过,此前与WPS沟通时WPS方曾承认是检测系统有漏洞删。

涉事文档到底是因为有违禁内容被锁,还是因为检测系统bug被封,目前双方各执一词,孰是孰非还得查证。但从媒体实测的情况可知:WPS“删除用户本地文件”说法确实不准确,被锁住的是同步云端的链接,而非本地文件;很多文档被传到云端,是WPS的产品设置页默认所致,而非用户自行选择。

平心而论,一句“WPS是否有权偷看用户文档”很难囊括此事可能涉及的复杂情形,但这的确是网民们最为关切的问题——人们担心的是,WPS们会将手伸得过长,肆意侵犯用户的私域权益。

许多人从产品属性维度剖析是非:WPS本质上是个工具型产品,即便已从功能单薄的文档编辑器变为支持多人在线协作编辑Word、Excel和PPT的办公软件,也难改其“工具”属性。WPS不会充当内容分发平台,更多的是充当文本存放容器。跟它拥有相似生态位的,是Open Office、腾讯文档等,而不是UGC型内容社区。既然是工具,最重要的是功能性,要突出的是服务性,而不是充当“文字判官”。

互联网学者刘兴亮就质疑:WPS就是个工具,相当于斧头锤子,干好自己的活就行了,居然要反过来指导主人姿势不对,干掉主人的劳动成果?某种程度上,WPS的办公工具属性让它“偷看”私密文档的行为变得更加不可接受。与WPS定位相似的还有电子邮箱,可以设想,假如我们在邮箱里存档某个文件,结果却被邮箱偷窥读取且擅自上锁,舆情照样会沸腾。

诸如此类的质疑,指向的还是办公软件“监控”用户在线文档的正当性。比起从产品属性层面去解析,从法律角度分析更显重要。

目前法律界的主流观点是,删除本地文件是明显的侵权。对于云端文档,则要分两种情况:对于用户在云端共享传播的内容,若确属违禁,WPS有权依照《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介入;如果没有公开传播,只有备份保存或向特定对象点对点分享,那WPS必须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不得随意访问。言下之意,WPS们可以审阅用户在线文档的唯一适用条件是,用户公开对外传播分享文件。

而最新版《金山办公在线服务协议》也强调,对于用户上传、提交、发布、存储、发送、接收、传播或分享的内容,仅在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规定或者相关国家机关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进行审阅。划重点——前置条件是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规定,抑或是相关国家机关专门要求。

可WPS明显将可审阅文件范围从仅限于公开传播的链接,变为了所有在云端存储的文件——你公开传播的,我要审阅;你不对外分享的,我也要偷看。就目前看,很多文件是用户想存放在桌面或硬盘,却被WPS的“在线化”设计拐到了云端:为满足在线协同办公需求,WPS在用户保存和转发文档时,默认情况或前置选项都是将其变成云存储文件,而非附件。由此而来的景象可能就是,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将本地文件变成了在线文档,又在不知不觉中遭到“偷看”。

这显然越过了边界:用户的本地文件属于“私域物品”,非公开传播的云端文件同样是私人性的,WPS凭什么对其偷看?若是涉及商业机密文件,会不会也在未外传的情况下被窥伺?那些网文圈作者辛苦码了几十上百万字,无意中被云存储后又突然被锁住,怎能不恼怒?

说到底,你可以基于法定边界去对公开传播链接进行合规性审核,但不能越过法律边界去对私密文档(不管是不是本地文件)进行偷窥和处理,这是办公类软件应该恪守的底线。

法律学者马长山曾透视过超级平台的隐权力现象: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国家-社会”二分结构正转变成了国家-平台-社会的三元结构,互联网平台固然是新业态的企业,但它同时拥有制定平台规则的准立法权、管理平台的准行政权、解决平台纠纷的准司法权。现在看,何止是平台,WPS这类头部办公软件,也想加载这样的隐权力,想超脱工具属性包揽更多“准公权力”角色。

但这必须被收束到法律框架下。无论是工具还是平台,涉及审阅或上锁等处理,都必须于法有据,而不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将自身规则凌驾于法律规则之上。否则,迟早会遭到反噬,被侵权对应的代价“锁定”。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