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太多人来说,1978年都是改变命运的一年。其中有些人,当他们或主动、或被动走上改变命运的路径时,或许他们不会想到,在往后的几十年,他们将经历人生中最为传奇而辉煌的一段岁月。

有一些人,是把握了那年刚恢复的高考机会,给各自命运带来变化。例如:考上大学的“商务通”的张政宇、“四通”的段永基、“创维”的黄宏生、“TCL”的李东生、“康佳”的陈伟荣等。

1978年考上华工的三剑客黄宏生、陈伟荣、李东生(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考上华工的三剑客黄宏生、陈伟荣、李东生(图源:网络)

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来说,虽没有这个幸运,不能成为高等学府里的一员,但走上了商业之旅,这条同样能改变他们命运的路径。在那时走这条路,是既未得到政策鼓励,又未得到舆论支持,更未见社会环境好转的情况下,只能悄无声息地开始。而且他们要求改变命运的愿望可能更强烈些。

当时,这样的人很多,这篇文章只讲其中一个人,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川口村的23岁青年李海仓。他萌生做生意的念头,来源于之前的生活经历。

七十年代农村生产生活拼图(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十年代农村生产生活拼图(图源:网络)

李海仓的家乡是著名的关公故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但在七十年代,各种原因加在一起,他所在的地方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子。他发现许多生活物资都奇缺,而消费需求却相当旺盛。就拿他自己来讲,长得仪表堂堂,正是说媳妇的年龄。可令李海仓苦恼的是,他连一件干净的衣服都没有,可他又是脸皮薄爱面子的人,这样让他出门见人是不可能的!

没有干净衣服,不是他人懒,衣服脏了不去洗。是因为没有肥皂,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洗衣粉。其实,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村里那些年轻人差不多都是脏兮兮的;也不仅仅是小伙子的问题,就是爱干净、爱臭美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也更是为此而犯愁。

当时的商店里许多生活物资都奇缺无比,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肥皂更是难以买到。她们洗衣服往往只能用味道很大的猪油胰子、皂角水代替。这些替代品去污效果不好,只能用搓板使劲地搓。但这样洗,一是洗完了有味道;二是洗几次就烂了。他想:如果能自己生产肥皂,那该多好!能解决很多人的问题。如果去销售的话,最起码在晋南地区销路不成问题。他从个人的生活问题中发现了商机。

七八十年代拼图(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八十年代拼图(图源:网络

李海仓相信做肥皂一定能赚钱,可他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跟生产肥皂相关的东西,是两眼一抹黑。对于李海仓来说,知难而退不是他的性格;并且这样贫穷的日子,也让他无从忍受,他决定出去学习如何制作肥皂,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他父亲竟然没有反对!

在当时的中国,有着许多像李海仓这样的人,他们能够做出如此“出格”、如此“大胆”的事情,多半是受到贫穷的驱使。不可能有多远的着眼之处。但这已不重要,关键的是,他们不只敢想、敢干,而且比别人先行一步。

他走的那一天是中秋节,带上父亲给的30元钱,李海仓踏上了前往运城的路。我们必须要承认,改变贫穷的确能让人动作得更快更早,所以,即使是中秋节也阻挡不住。

中秋节是中国人讲究团圆的节日,很少有人出远门的。路上的行人很少,那天坐火车的人更少,只有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候车室里的长条木椅上等火车。看着窗外圆圆的月亮,一种孤独感涌上心头,一向坚强的李海仓竟然伤心地哭了!

七十年代火车站候车室图片(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十年代火车站候车室图片(图源:网络)

他到达运城后,四处打听哪里可以生产肥皂。费了好大劲,最终让他打听到市内一家粮油加工厂能做肥皂,他非常开心。去之前还准备了一下。因为当时正值中秋节,我们中国人是很注重礼节的;另外,这是要去求人,哪能空手去。尽管他身上也没有多少钱,还是买了两盒月饼。

他兴冲冲地来到了别人告诉他的地方,结果让他大失所望。那个厂子的大铁门紧锁,锈迹斑斑,厂区内杂草丛生,一看就是荒了好长时间了。他心想就这么回去,他的性格决定了不可能就此放弃。

这里肯定有熟悉做肥皂的人。一心想做肥皂的李海仓,在大门口叫了半天,终于喊出来了一个看门的老大爷。听了他的来意,大爷说,中秋节放假,一个领导也没有;再说,厂子经营不善,已经关门很久了。

李海仓非常沮丧,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这时陷入绝望的李海仓,哪怕是一根稻草,也会被当成救生衣。他哀求大爷再向他推荐一家做肥皂的厂子。

八十年代肥皂拼图(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年代肥皂拼图(图源:网络)

大爷仔细地看着这英俊的小伙子,哀伤中透露着坚韧,沉思良久。然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大有怀才不遇之感!他说:“唉!小伙子,你就那么想做肥皂嘛!我原来也是做肥皂的,是一位退休的技师。”

李海仓听到大爷的一声叹息,仿佛是一声春雷!一瞬间,李海仓浑身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压抑不住自己的心跳,语速激动地说:“大爷,两盒月饼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再请您给我个面子,咱们到饭馆喝两盅!”

他把剩下的钱全拿了出来,找了一家国营饭馆请老大爷吃饭。他们俩越喝越高兴,越说越投机。李海仓瞅准了时机,提出了想拜老大爷为师的想法。大爷说:“你心诚,是个好娃,我收下你这个徒弟了!” 李海仓甭提多高兴了,之前的沮丧一扫而光。

吃完饭之后,老大爷又将他带回厂里,锁上大门,找来一只铁桶,将油脂倒了进去,开始教他如何配料,如何熬制肥皂……

大爷也是爱才,把秘诀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李海仓聪明好学,几天的时间就学到了配料、熬制等制作肥皂的技术。

他回到家里,技术是有了,但家里一穷二白。他是既没资金,又没场地。这没有难倒他,他拿着自己做出的肥皂,找到了川口村的大队干部,要求大队给他投资。川口村地处晋南,向来是贫瘠之所,自然没办法提供他所急需的资金。

再说当时的环境,谁也不敢冒风险。他采取了死缠硬泡的“蘑菇”战术。大队干部架不住他天天来,拿出了当时村里只有的几百斤小麦和一口大铁锅来支持他。大队干部并且要求他和队里签订协议“第一年交出6000,第二年交1万”。

于是,他把小麦卖掉后,在大队给的几间院子里支起了大锅。就这样李海仓办起了肥皂厂。在当时的中国,6000块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李海仓在此时能够冒如此大的风险,实在需要非凡的气魄和胆量。好在厂子把肥皂一生产出来,立刻供不应求,很快成了四邻八乡的“名牌”产品。一年之后,李海仓按时上交了6000元。

肥皂厂(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肥皂厂(图源:网络)

李海仓凭借创办肥皂厂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他由此获得了精神力量,并且把眼界放得更宽了。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艰苦创业之路。

后来,李海仓创办了山西海鑫钢铁集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海鑫集团成为当时山西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他更以40亿元的身家,位列《福布斯》2002年中国大陆富豪第27名。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功勋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等。

李海仓与海鑫集团办公楼拼图(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海仓与海鑫集团办公楼拼图(图源:网络)

注:文中图片仅作示意

欢迎点赞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