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展览“王巖:看得见的散步”在势象空间启幕。此次展览由贾方舟担任学术主持,鲍栋担纲策展,展出了王巖近期创作的数十幅抽象绘画作品,包括《幽潭》、《沧浪幽迹》系列、《悠想清沂》系列等。

势象空间创始人李大钧认为,王巖先生的作品,描写山川迹象,抒发内心真情,亦画亦诗,纯净刚劲,形成了沉潜内省而又灵动生发的气派,构建了理性与感情交融互动的景观,在当代艺术中自成一格,具有安抚人心的力量,自足自强的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巖1956年生于辽宁鞍山,1977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新一代艺术家里一位较早成名的油画家,也是一位潜心于艺术创作不断革新的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王巖(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展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展现场

1989年,王巖的油画作品《黄昏时寻求平衡的男孩》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斩获银奖。这幅画也成为他的成名作。策展人鲍栋回忆说,第一次见到王巖的作品,是80年代的时候在《新华文摘》杂志的封底。当时这本体制内刊物经常登载在全国美展上获奖的佳作。

“我看到王巖老师近几年的作品,感到十分意外。它和八九十年代那种风格,特别是题材上完全不一样了。但我仔细再想,这种语言的变化其中还是有共性的。”

展览主题叫“看得见的散步”。鲍栋介绍,在85新潮时期,东北画家崇尚“北方精神”“极地”,高名潞将其总结为“理性绘画”,其背后是一种欧洲的北方精神,具体来讲就是德国浪漫主义,从歌德开始,到艺术家弗里德里希,到后面的表现主义,强调的是人面对一个蛮荒的或者崇高的课题。再加上鲁美的艺术观念里有东德的影子,因为赵大均先生的老师全显光先生是东德留学回来的,而王巖又是赵大均的学生,因此,王巖早期的作品有一种崇高性和“出世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策展人鲍栋现场导览

2003年,王巖写过一篇总结自己艺术理念的文章《灵魂的行走》,把人生和艺术看作“灵魂的行走”,是精神性的、形而上的。而现在,王巖的行走变成了“散步”。鲍栋说:“行走是有目的性的,但散步是闲逛,走到哪儿是哪儿,不规划路线,不预定目的地,随意自然。现在的王巖从北方精神、晚期浪漫主义回到了中国的自然宗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沧浪幽迹3,布面丙烯,300x600cm,20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沧浪幽迹9,布面丙烯,240×570cm,2015

此次展览的作品最早创作于2015年,最晚创作于2021年,体现了王巖艺术的最新面貌。其中,《沧浪幽迹3》画一幅雪景,皑皑雪山环绕一泓冰湖,林木枯索,岩石峻峭,观者靠近便似感到一股清凉之气,“虽盛暑令人急欲挟纩”。《沧浪幽迹9》画的大约是山中春色,树木浓翠,空气中四处燃烧着灼灼的色彩,虽然辨不清形状,但想必是一团团一簇簇开得热闹的繁花。

“看他之前的作品,可以想象他的提前规划、空间设计,甚至可能有个模特、拍个照片。”鲍栋介绍说。“现在他怎么画呢?先在画布上随便铺开,然后再来收拾,最后把它变成一个看似像风景,但又很抽象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悠想清沂19,布面丙烯,240×760cm,2017

此次展出的最大的一组画《悠想清沂19》,远看是山、石、树和草丛,隐隐约约似有物象,但这物象却不是预设的,既非对景写生,也不是要刻意表达什么。画的时候由于尺幅很大,画布铺在地板上,画家常常拿着一把大刷子绕着画布转,感觉就像在画中行走。王巖总结自己这几年的创作,认为绘画的本质是“迹象”。鲍栋指出,迹不光是笔触、痕迹,也包括身体的运动,画面上物质的痕迹。

“他的作品里有一种中国的东西,道法自然、回归自然,甚至回归到中国文人的隐居状态。你看他画的都是风景,而且还不是大山大水,反而是一个幽潭,一片树林,一块石头,看到的是一个特别隐秘的世界。”鲍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沧浪幽迹13,纸本丙烯,75.5×56cm,201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悠想清沂4,布面丙烯,160×240cm,20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题四,布面丙烯,50x80cm

20世纪90年代初,贾方舟就为王巖写过一篇短评。此次展览的作品颠覆了记忆中的认知,让他万分惊讶,大呼“完全是一个全新的王巖”。贾方舟感慨道:“色彩缤纷,大气磅礴,充满生机。这些来自自然生命的张力真的惊艳了我。感觉多少年来王巖在精神上从来没有过的释放,感觉每一幅画都是艺术家在一种心灵陶醉的状态中完成。”

贾方舟把王巖近年回归自然的这一系列作品视作其艺术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早年以《在黄昏中寻求平衡的男孩》以及《在路上》系列、《坠落的精灵》系列、《死鸟系列》、《记忆的碎片》系列等为代表的作品所传达的现代人的迷茫困惑、无奈无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心境的豁然开朗,通过“跳跃的色彩、横涂竖抹的笔触以及富有生命感的画面结构呈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展现场

与此同时,自然不再作为艺术的客体,自然只是一种意象或符号,在抽象的画面中显现为一股活泼跃动的生命气息。贾方舟说:“这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语言本身,就是形式本身,以及绘画本身。绘画一旦放弃对客体、对主体的观照,绘画就在本体意义上获得自我完成。”

展览持续至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