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以机关后勤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按照“管理内置、服务外购、统一管理、市场化供给”的总体思路,优化改革路径,强化改革攻坚,现有5大类20个项目实行社会化服务,占后勤服务项目总数的90%,服务项目综合满意率达到98%以上,构建了稳定高效的机关运行保障新格局。2020年中心在全市综合绩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2021年获市委、市政府通报表扬,2022年6月27日被人社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表彰为“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遴选社会化服务项目把握好三个“字”。重点把握了“三个字”:一是把握一个“准”字。区分不同服务项目的门类特点、政策规定,深入调查研究,多方考察论证,集体“把脉会诊”,科学遴选社会化服务项目,不搞简单化、“一刀切”。二是把握一个“优”字。对公司资质、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提出具体规定、指标要求,让实力强、服务优、信誉好的社会企业参与机关后勤保障服务。三是把握一个“省”字。根据项目特点、金额大小等,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磋商、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让相关企业“同台竞技、公开竞争”,既保证了服务水平,又降低了经费支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推动社会化服务实施五种模式。一是“全托管”模式。针对专业性强、自身技术力量不精的项目,如:空调、电梯、消防等专业设备维保,视频会议室运行,集中办公区物业管理等,全部由招标的社会化公司承担,实行经费包干使用。二是“半托管”模式。针对安全、品质要求严的项目,如餐厅运行,由社会化公司承担人员管理、菜品制作、卫生消毒、日常供餐服务等,我中心负责食材采购、留样检测、物资保管等关键环节,从源头上确保了食品卫生安全、降低了食材采购成本。三是“购买劳务”模式。针对以人力服务为主的项目,如:会议、维修、车队等领域,由人力资源公司提供专业人员、实施技术培训、保证服务质量。四是“酬金制”模式。针对机关宿舍区的特殊性,我们通过支付酬金方式,招标采购物业公司,确保将更多物业费用于小区公共设施维修维护和日常运转,目前我们管理的机关小区物业费收缴率达到95%以上,小区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居民满意度明显提升。五是“零投入托管”模式。针对小区食堂“无人可用、经营不善、难以为继”的现实情况,果断采取“免费提供场所、专业公司运营”模式,实现了财政“零投入”、居民得实惠、企业有效益的多赢局面。

构建社会化服务监管体系完善了“三项机制”。一是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针对各类社会化服务项目,研究制定18项管理规定和监督办法,明确了服务要求,规范了工作流程,细化了质量标准,健全了奖惩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规可依,靠制度机制管人管事。二是建立“常态化”考评机制。根据不同项目合同约定,采取“日检查、周巡查、月考评”方式,实行定量与定性考核,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满意度测评、微信群实时征集意见等不同形式,科学评判服务质量,督促服务公司不断改进工作。三是建立“标准化”约束机制。扩大标准化试点成果,在所有社会化服务领域推行标准化应用,用标准的力量去规范服务行为、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有力提升了服务质效、节约了资产资源。

通过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有效克服了人少事多、技术不精、财力紧张等短板弱项,顺利实现了“专注管理、资源调配”“专业保障、精细服务”“精简人员、节约开支”的改革目标,为全市机关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佃贵 通讯员 武心舜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