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北京文物商店。两个小伙子拿着王献之的绝笔《玉版十三行》卖了18000元的价格,并为此沾沾自喜。随后他们偶然间看到了报纸上的几行字,赶紧跑到文物店要回了《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谢安是王羲之的好朋友,他曾经半开玩笑地问王羲之:“你跟你的父亲想比,说的书法更厉害一些呀?”
王献之没有任何的推诿和客气,回答道:“故当胜”,意思是说:“当然是我的更好一些!”

这个回答虽说有吹牛的成分,但是也能感受到王献之确实有这个实力。
王羲之一共有七个儿子,要说谁的成就最大,无疑就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

王献之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晋简文帝的女婿,也就是驸马爷,身份可谓显赫一时。
王献之的书法并不比父亲的差,尤其是他的小楷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时代的巅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
这幅小楷乃是曹植的《洛神赋》,王献之写成后便广为流传,而在流传的过程中,大部分不幸失散。
到了宋代的时候这幅小楷只剩下十三行,后来为了防止继续丢失,后人便将这仅剩的十三行帖刻在了状如碧玉的石头上,所以后人称之为“玉版十三行”。
《玉版十三行》用笔轻盈而俊俏,是魏晋书法的极致体现,给人一种从容的意趣。

从《玉版十三行》产生之初到后来,只要是见过的人无不惊呼简直是神仙写的,美得不可方物!
开头提到的是姓吴的弟兄两个,两人从记事开始,家里就存放着这个《玉版十三行》。

他们只记得这是一块小小的石板,长29.2厘米,宽26.8厘米。
具体是从哪里来的,不仅他们就连自己的父母也说不清。

其实早在1962年的时候,两兄弟就带着《玉版十三行》来到上海博物馆,当他们达到这里的时候,负责字画鉴定的专家恰好不在,另一个文物专家也没看出这个小小的玉片到底有何价值,最后印了一张拓片就打发两兄弟回去了。

当字画鉴定专家回来看到这份拓片后,赶紧问两人的情况,并想方设法进行寻找和联系。
但在电话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寻找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如同大海捞针,就这样一晃几年过去了,依然没有两兄弟的任何信息。

到了1966年的时候,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玉版十三行》就被没收了。全家人为此沮丧了好一阵子,想着再也不可能回来了,谁知到1979年的时候,竟然归还给了他们。
那时候的日子非常的艰难,甚至到了需要到邻居家借米来维持生活,两兄弟再次打起了《玉版十三行》的主意。

这一次他们来到了北京文物商店,北京毕竟是北京,文物商店的人一眼就认出了这个王献之的绝比,最后以18000元的价格收购了《玉版十三行》。
18000元,在那个时候来讲绝对是一笔巨款,两兄弟也非常的满意。

可是当他们回到安徽老家的时候,这件事竟然登到了报纸上,标题赫然醒目“文物点老板以18000元的而价格入手价值千万的宝贝!”
两兄弟当即觉得自己受骗了,马上返回北京取消交易,但是文物点怎么会认这个账呢?
最后双方甚至闹到了法庭上。法庭认为交易中说得很明白和清楚,两兄弟也都签字了,不存在欺瞒,最后给驳回了。

再到后来,北京文物商店将《玉版十三行》捐献给了首都博物馆,前来目睹的人烙印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