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财姥爷,编辑:小市妹

7月22日,科创板开市3周年。

作为A股注册制的试验田,科创板的上市效率相比沪深主板大为提高。3年来,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了437家,占同期A股IPO总数的35%,累计融资超过了6300亿元,占到了整个A股市场的40%左右。

受益于更开放、更具包容性的上市规则,中芯国际、百济神州等一大批顺应时代潮流的国内优质硬科技企业,得以顺利登陆A股,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讲,首发上市后的第3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按照A股大小非解禁规则,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锁定期是3年,这意味着,2022年7月之后,科创板将迎来新一轮解禁高峰。

今年7月份,科创板有77家公司解禁,释放流通股105.34亿股,单月解禁规模排名科创板开市以来第一,公开数据显示,7月22日单日解禁市值超过2200亿元。

通过IPO身价暴增的科创板新贵们,会不会在股份解禁之后疯狂减持?如此高的解禁规模且以大股东解禁为主,市场扛得住吗?

在很多小散看来,上市公司原始大股东就是股市的天敌,一旦限售股解禁,凭借极其低廉的成本,他们会在二级市场肆无忌惮的抛售。

这种担心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不宜过分夸大,因为解禁和大规模减持,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

与小非不同,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监高等重要股东,不但需要考虑控制权和股价稳定的问题,而且在减持时间和规模上都受到了更为严格的限制。

比如,在半年报披露前30日、业绩快报与业绩预告披露前10日不得减持;90日内通过集中竞价减持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全年减持比例不能超过个人持股数量的25%,且需要在减持前15天进行预先披露。

根据这个规则粗略计算,科创板此次解禁股东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方式最大可减持股份的市值,不足科创板总流通市值的2%,对市场的冲击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提振市场信心的消息还有不少。

首批上市的25家公司中,目前已经有至少10家重要股东发布了公告,表示自愿延期解禁或者承诺不减持。

其中中国通号、容百科技、心脉医疗和虹软科技等4家公司控股股东,将延长锁定期6个月;新光光电共同控股股东中最大股东延长锁定期12个月;天宜上佳、嘉元科技、华兴源创和航天宏图等3家公司控股股东以及交控科技第三大股东,承诺在股份解禁后6个月内不减持股份。

按照7月22日的股价计算,这10家公司延期或者承诺不解禁的股份,对应市值在900亿左右,占首批25家公司解禁市值的比例接近50%。

较低的估值和良好的成长潜力,是科创板大股东们惜售的重要原因。

过去三年的大幅调整之后,目前科创50指数的PE只有43倍,PB4.86倍,都已经在历史低位区域。

而在2019年至2021年,科创板研发投入的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9%,近三年研发投入强度均保持在13%的高水平;科创板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为28%,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70%。与其他板块相比,科创板已成为A股近三年研发投入增长最快、投入强度最大的板块,业绩增幅也大幅领先于A股其他板块。

根据分析师的一致预测,2022年科创板企业净利润增速将达到59.8%,这意味着到届时科创板的PEG可能低于1,科创板的性价比进一步凸显。

把历史的视角拉长来看,当前的科创板,可以参考2012年年底的创业板。

彼时的创业板,同样迎来了大非3年解禁期,也经历了长达3年的调整,但是创业板公司“大非”解禁后大股东减持的时间离解禁日普遍较远,减持的比例也比较小。

在创业板首次大规模解禁之后,创业板指数虽然受到情绪影响出现了短暂下跌,但很快就迎来疯狂拉升,在2年半的间里暴涨了7倍,甚至带着沪深主板一起高歌猛进,那是属于A股最后的疯牛时代。

有了创业板的经验,面对这么便宜的价格,比散户更精明的大股东们减持意愿应该不会太高,即使想卖,也得卖个好价钱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创50指数PE走势,来源:Wind

抛开科创板解禁的潜在压力,即使上市公司面临大股东真正的减持,投资者也应理性看待,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

客观上讲,减持本来就是投资人应有的权利,依法合规的减持,是正常市场行为,是投资者退出市场的合理合法的手段。

有进有出,有买有卖,资本市场才能保持流动性和持续成长的动力,如果二级市场不允许减持,一级市场的融资也很难发生,资本市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事实上,大股东出现减持,很多时候对公司的发展并不会有负面影响。

比如海康威视的早期投资者龚虹嘉,自2011年5月限售股解禁以来,共计减持超过40次,累计套现300亿,被称为“A股套现王”。

但是龚虹嘉的不断减持,并没有让海康威视陷入低谷,凭借强劲的技术能力和稳健的业绩表现,海康仍然在安防行业内傲视群雄,在二级市场备受机构投资者的追捧,是白马股的典型代表。

作为第二大股东,龚虹嘉本来就不谋求海康的控制权,他早年投入的200多万资金,也早已经翻了数万倍之多,减持部分股份,引入更多有背书和支持能力的投资人,反而对海康更有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康威视前10大股东,来源:同花顺

即使是实控人的减持,如果没有改变其控股地位,其减持股份也无可厚非,不必过分解读。

比如京东的刘强东,在卸任集团CEO后累计套现超过60亿,但是,他并没有真的跑路,截至2022年3月31日,刘强东持有京东13.8%股份,通过AB股制度获得了76.1%的投票权,减持操作并不会影响他对京东的控制权。

奋斗了这么年,在不影响控制权的前提下,把自己纸面上的一部分股份换成真金白银,这不是人之常情吗?

况且,在辞任CEO之前,刘强东还捐赠了价值150亿的股票用作慈善用途,手头现金可能并不富裕。

再比如马斯克,最近2年为了应付税款及收购推特,卖掉了价值超过200亿美金的特斯拉股票。

马斯克虽然是世界首富,身价超过2000亿美金,但是其资产几乎全部是旗下公司的股票,现金流并不好,之前请女朋友吃饭,他甚至还得跟女朋友借钱。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减持调整一下财富结构,更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很多人担心大股东甚至实控人减持带崩股价,也不符合资本市场的长期逻辑。

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减持,其实只会在短期内从交易和情绪层面影响股价,不会对公司经营造成实质影响。而长期来看,影响公司股价和市值的核心因素,只会来源于实际经营业绩,跟大股东增减持并没有直接关系。

对于真正的优质公司来讲,如果大股东出于资金需要而减持部分股份,甚至是在估值低位折价减持的话,那些有缘接盘的长期投资者,应该感到庆幸才对!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