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金彪

日前,国家医保局回应“部分药品年底将调出地方医保目录”。国家医保局表示,到2022年底,全国所有省份将完成地方增补药品“消化”工作,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业内普遍认为,这将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药品购买市场,更好发挥医保战略购买作用,为新药好药带来更大市场空间。

近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公布本市第三批调出非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药品品种的通知》,将非国家医保药品品种从该市医保目录中调出。第三批北京共调出141个药品,其中不乏为人熟知的药品。比如,西药中有治疗高血压的“氨氯地平”、镇痛类药品“布洛芬”等常用药,此次北京医保目录调整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据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北京市调出的“氨氯地平”,实际上是“氨氯地平滴丸”。临床上氨氯地平主流剂型是片剂或胶囊,有数十家企业生产,且一直是医保目录内品种,调出的滴丸剂临床几乎没有使用。调出的“布洛芬”仅是“布洛芬凝胶”,现有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的“布洛芬”有胶囊、片剂、口服液、颗粒剂、软膏等多种剂型,完全能满足临床用药需要。据介绍,地方将部分药品调出医保目录并非是因为医保基金不够用。2021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2.88万亿元,支出2.4万亿元。总体上看,全国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收支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金保障能力稳健可持续。

目前,我国医保药品目录分为国家版药品目录和地方版药品目录。鉴于基本医保制度建立之初,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品种少、地区间用药习惯差异大的情况,国家允许各省份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疗需求和用药习惯等实际情况,自行增补部分药品。不过,随着医保制度不断完善,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取消地方目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能更好地保证医保制度的公平性以及进一步提高医保制度的效率。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将全国医保用药范围统一列为今年医改重点任务之一。

事实上,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组建的国家医保局,在2018年成立伊始就开始加快了医保改革的工作。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加快了进程,目录调整周期从过去最长的8年大幅缩减至1年,4年累计纳入507个新药好药,调出391个疗效不确切的药品。国家医保局引入医保准入谈判,依托全球人口最多的药品市场,积极发挥医保战略购买优势,促使药企“降价换市场”,让许多“天价药”谈出了“平民价”。从2020年开始,国家医保局要求地方医保局,按照第1年40%、第2年40%、第3年20%的比例逐步调出地方药品目录增补的药品,到2022年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

业内预计,随着清理地方医保目录工作的推进,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将逐步统一,这既有利于改善异地就医报销的差异化、进一步促进医保的公平性,也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药品大市场、打破地方对本地药企保护,更好发挥医保战略购买作用,带给新药好药更大的市场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