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自研的武侠竞技游戏《永劫无间》,掀起国际友人“东风武侠”的热潮,再到法国Sloclap工作室发行的独立游戏《师父》,以中国传统功夫为主题,仅发售三周便实现全球销量破百万……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早已冲破“次元壁”,在全球视野里大放异彩。

唐诗宋词、风土民俗、古代戏曲、历史典籍.....回眸中华上下五千年,优质传统文化资源取之不竭,给游戏创作输出无尽养分与灵感,为其持续注入可再生力量。随着我国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日益攀升,彰显传统文化意蕴的国风游戏,以其天然自带的吸引力和传播力,逐渐获得国内年轻化市场的青睐。

据2019年发布的《国风重光·国风游戏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第一款国风游戏《轩辕剑》(初代)诞生起,如今的国风游戏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模式。

年轻人第一次听戏曲居然是在这里

中国传统戏曲,被不少业内人士誉为“遗憾”的艺术,登台亮相,唱念做打,谢幕退场,每个细节映射在观众眼里,无论是否完美,都无法退回重来。然而,随着老一辈艺术家年事渐高,相继辞世,戏曲文化的传承将面临日殆消弭的危机。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家吴素真,都在琢磨着一件事:怎样才能让更多人听到前辈们留下来的优秀戏曲?“听曲需浸润其中,融到心里边儿,才能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悠长,品味戏曲真善美的力量。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觉得戏曲离自己太遥远,对这些咿咿呀呀的唱腔不甚了解,那这又何来的沉浸之说呢?”吴素真犯了难。

研发《逆水寒》的网易雷火团队,也思考着类似的问题。“优秀的文化,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分身,也将打动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在游戏策划中,团队将文化内涵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决定回溯至传统以寻求启迪,进而“数字梨园”项目应运而生。

但,年轻人真的会跑到游戏里来听传统戏曲吗?

坦白说,团队成员们心里也没底儿。所以,将戏曲与游戏高品质融合,便成了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项目启动阶段,团队成员坐在一起看了整整一下午的戏曲。“我们先要以观众和玩家的视角,不带任何功利心地去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团队负责人还记得,当《梁祝》演绎到最后一折“化蝶”时,还有人悄悄抹了泪。

在后续具体的曲目演绎中,团队还邀请获得戏曲界最高奖项梅花奖的一批艺术大师至现场演绎,为游戏叙事又添上灵动一笔。

除挖掘曲目本身,团队还在环节设定上下苦功夫。不少细微的、折叠的情怀和巧思,在游戏搭建的戏院“梨韵阁”里,被一一抚平展开。团队给演出曲目设置了场次安排,玩家在看戏前,必须通过“戏折子”入场,上边写着曲目的相关介绍与唱词等内容,不但铺排出满满仪式感,还附带着科普的功能。

在“梨韵阁”,雷火团队邀请吴素真以全息演出的方式,重新演绎豫剧名曲《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为游戏灌注了鲜活的生命力。据统计,“数字梨园”项目全平台总曝光量破10亿,超89.6%的活跃玩家至少听过两个戏曲唱段。在游戏官方微博评论区,有言称“没想到年轻人第一次听传统戏曲居然是在这里”,还有不少玩家因此爱上了戏曲,甚至觉得看不够,主动要求增加更多曲目。

以游戏为载体,搭建起传统文化与青年群体的桥梁,也给吴素真提供了新的视角。因飒爽英姿的花木兰扮相与惊艳唱腔,她收到了来自五湖四海年轻玩家的肯定,甚至还有人留言“求更新”。吴素真感慨,传统技艺的传承,还是要勇于打开自己,更主动地走向年轻人,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在游戏之外,走进剧院,真真正正地听一场完整的戏。

把传统文化“请”进游戏里

在24 Entertainment工作室开发的《永劫无间》里,有一群热衷考究游戏“彩蛋”的“劫学家”。无论是场景山洞里的壁画,还是让古兵器爱好者热血沸腾的五眼铳、一窝蜂,抑或是典籍上一闪而过的古老文字,这些“自我探索型玩家”都能对之细细咂摸半天。有的人选择点开网页搜索框一探究竟,而有的人,则把它们写成了论文。

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熊猫淡,就是那位把游戏“彩蛋”揉进论文里的人。出于专业本能,他对游戏场景里出现的文献极为敏感,其饶有兴致地与记者分享,自己此前曾以学术视角考证游戏角色顾清寒的身世。他将游戏文本和历史文献结合起来,得出了顾清寒原型为建文帝朱允炆之妹的结论,甚至牵扯出了游戏中昆仑势力的历史原型,和蒙古岐王之间的关系。

“这个过程对于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有趣且值得挑战。”在熊猫淡看来,这种“恍然大悟”的瞬间,正是传统联动游戏附赠的惊喜,“通过细节考证,才能真正明白,游戏在借鉴历史文化时,有些是藏得多么深,多么妙。”

有时候游戏也像一把钩子,勾连出青年玩家潜藏在骨子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把传统文化“请”进游戏里,再以后者为载体,扩散前者的影响力。行业以此为视角和契机,得以“传承与创新”,探寻更宽广的世界。

曾与《永劫无间》联动合作的非遗锻造技艺传承人刘文涛坦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游戏相结合,对双方来说,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契机。但在考察合作对象时,他最关注两点:一是能否正面引领青少年了解博物馆兵器文化;二是能否真正激发该群体对非遗技艺的兴趣。

对此,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学院电竞讲师李铉鑫表示,传统文化的融入,给予了制作者更丰沛的灵感与更宽广的眼界。据他观察,近年来,随着“国潮”概念的兴起,游戏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受到欢迎。在他看来,做国风游戏,首先还是得让人心有共鸣乐在其中,才能激发其后续在游戏中求知的心理。

“传统”和“好玩”的平衡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国风游戏表达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映照与解释。因此,当游戏创制以借鉴传统为名时,就不得不厘清“改编”与“胡编”的界限与定义。

24 Entertainment工作室表示,在制作游戏时“不必端着”,如果将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解读,可引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团队便不会过分纠结于是否“完全还原”。

《永劫无间》项目组举例,在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联动中,通过解构“太阳神鸟金饰”的美学元素,团队制作了两款游戏角色外观,它们并非百分百还原,但都引发了玩家们对这款国宝的好奇与喜爱。“不过,亲民化也绝不意味着乱编,一切为了文化传播的最终目标负责”。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喜爱游戏是人类的天性,而游戏的本质就是“玩”,是一种文化商品,既不宜将其污名化,也不宜过度拔高其价值,一味强调以严谨的学术框架来研发游戏,则有损其趣味性。

卸下符号包袱,不执着于“起高调”,或许也是部分玩家对于国内国风游戏的期待。如B站网民“基毛狮王”留言表示,中国游戏没必要一味堆砌各种中式文化符号,重要的是讲好故事,设计好玩法,做出游戏特色,让游戏脱离所谓“文化输出”的包袱,真正回归“游戏本质”才是正道。

但如何完成优质的传统文化游戏图像叙事,也是一门学问。

吴素真也曾担忧游戏与戏曲的结合,是否会招致外界关于“国粹串味”的质疑。不过,“观众接受与否,还需一个耐心发酵的过程。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应主动拥抱变化,不能以‘保护’为名,将老一辈的瑰宝淹没掉。藏着捂着多可惜,那可能也是对优秀文化的一种辜负。”吴素真补充,“当然,在合作时,也必须恪守作为戏曲艺术家的原则和底线。”

“文化自觉性”与“游戏商业性”的协调

尽管传统文化之于游戏市场“很香”,但来自玩家的真实吐槽,仍旧是行业无法逃避的拷问。

自媒体人锁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他将在游戏中邂逅传统元素的心情,描述为“像是遇到了知己”。但锁码对仅以传统文化为噱头的现象深恶痛绝,“很多游戏的传统文化元素都仅仅留存于表面,有些地方甚至错得一塌糊涂,这对玩家和文化都是不尊重的”。

“文化自觉性”与“游戏商业性”的协调,历来是行业悬而未决的难题。对此,研究游戏文化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亭亭说,“时下互联网行业都与kpi挂钩,很多与‘玩’有关的东西,倘若未必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那很可能就被扼杀在摇篮”。但刘亭亭仍旧看好传统文化与网络游戏的联动,“历史为游戏提供了大量的原本文,东西都是准备好的,至于怎么开发,不过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学界与业界的联动尝试也早已铺开。例如清华、北大、华科、华工、中大、Digipen、USC等30多所国内外重点高校已与网易互娱学习发展建立了合作,辐射数万名学子,借助游戏的数字化优势推广传统文化,挖掘优质创意,为产业持续造血,输送了大批优质人才。

一位业内游戏发行商告诉记者,当一个游戏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到一定程度,它就有可能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壁垒。而这种壁垒的树立,不止在于内容的品质和独特性,也在于内涵气质、社会责任、文化传承等等更多深层次的东西。对其而言,商业需求与传统文化不仅不是互斥、相反的概念,反而二者的结合能达成双赢的局面。

“弘扬中华国粹,还需要社会各界来接棒,要像放烟花一样,一株花火还不够有力,要砰砰砰砰地一起来,才能百花齐放,绚烂漫天。”对于未来,吴素真葆有期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黄丹玮

策划、编辑:王帝 王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