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7月29日电 (张芷菡 实习生 周思静)北京银保监局近期发布公告,拟注销366家保险中介机构许可证。据媒体统计,今年以来共有1307家保险中介机构被注销保险中介许可证。仅7月以来,被注销保险中介许可证的机构就达569家,其中有517家机构因“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被注销。注销情况增多背后反映怎样的问题?主要针对哪些问题进行整顿规范?对此,中新经纬研究院专访了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

监管与市场压力下注销增多

保险中介机构注销为何增多?魏晨阳表示,“在监管政策趋严与市场压力增大的共同作用下,成本收益的降低导致保险中介机构的生存难度加大,从而造成大量注销的现象出现。”

他具体指出,首先是监管政策导向趋严,导致保险中介行业面临的违规风险增加。由于存在虚假财务信息、误导客户、资质欠缺等问题,多家保险中介机构在新规出台许可证到期之后,因为不满足监管要求,未获批准成功续期许可证被注销。

其次是市场环境压力增加,大量中介机构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展业难度不断增加的同时,面临着自身原先就存在的管理不善和人才短缺等问题。因此在双重压力下,部分保险中介机构不得不选择注销。

不合格保险中介机构被淘汰是行业趋势

“保险中介市场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魏晨阳给出几项建议,第一,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仍然普遍存在。保险公司中介渠道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保险中介分支机构管理混乱,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合谋捏造中介业务、虚报费用、覆盖发票、误导销售、填写虚假客户信息等问题频繁发生。

其二,利益相关者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既有保险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参与非法集资、传销、非法销售非保险类金融产品等传统隐患,也有不具备从事资质的互联网机构和人员进行保险销售甚至非法集资的新隐患。

综上所述,由于机构繁多、从业人员杂、资格参差不齐等顽疾,中国保险中介市场长期饱受诟病。因此,随着行业的深入发展,不合格机构的退出和被淘汰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中小保险中介机构生存面临较大挑战

“市场下行叠加监管加码,大大压缩了保险中介机构的生存空间,其中,中小保险中介机构受到的冲击更大。” 魏晨阳进一步解释,一方面,中小保险中介机构的价值创造能力相对有限,且保险中介业务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近年来在互联网保险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对中小保险中介机构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压力。

另一方面,合规成本的上升也进一步缩减了中小保险中介机构发展的空间,在《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工作监管办法》的要求下,保险中介机构需要建立一套符合监管要求的信息系统,但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的高昂成本往往难以为中小保险中介机构承担。

他认为,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中小兼业保险中介机构在保险代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往往不如专业机构规范,需要加强监管,使得中小保险中介机构面临着更大的生存挑战。

保险中介行业迎来洗牌重组的局面

未来保险行业发展趋势如何,行业洗牌重组会向哪发展?

魏晨阳表示,过去,中国保险中介业务水平较低,受获客方式和资金周转能力的制约,大多数中介公司更注重短期利益,严重缺乏后续可持续管理、服务和发展专业优势的意识。因此,在监管政策和市场压力的双重影响下,保险中介行业正面临洗牌重组的局面。

中小型机构的发展受到限制,大型机构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他强调,“从现状来看,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大量保险中介机构在牌照到期后取消或不办理续期的现象普遍存在,未来保险中介市场将逐渐向大中型机构集中,从而在优势领域创造保险中介的规模效益。”

虽然行业调整和转型是必然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保险市场在保险的深度和密度的发展上仍有很大的空间,长期发展潜力的趋势没有改变,相应的保险代理市场发展空间依然广阔。“保险代理行业企业应抓住转型机遇,遵循市场和行业发展规律,努力实现代理团队专业化、运营手段数字化、经营业务特色化的目标,实现长远发展。” 魏晨阳说。(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原创,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孙庆阳

【编辑:郭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