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完《了凡四训》,大受震撼,读后改号涤生。取自书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之书。
《了凡四训》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书中表面是教育儿子如何改变命运,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传递人生之大智慧,正如“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度阴山讲的《了凡四训》另一方面,在各部分的主旨上,四个部分的内部又自成体系,且论述极具深度和感召力。
“立命之学”:家长上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作者明朝袁了凡在种种经历都被孔先生经算命算准之后,陷入一种安于所谓“命数"的宿命论中,于是“贡人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后来,在云谷禅师的点化下,开始自我反省,命运由我,不由天。作分内之事,在人生中尽力拼搏,结果是随着行动有所变化的。
孔先生算命说袁了凡的官学之命中没有中举一说,只说科举考第三,但经过努力,袁了凡考了第一,中举成功。
当袁了凡年纪越大时,越坚定自我改变命运的信念。最明显证明,孔先生算命他五十三岁会有大难,但五十三时不仅顺利度过,写下此诫书时已六十九岁,在明朝算是高寿。
人们热衷于宿命论,是因为左右顾盼,眼里只能看到生来比自己富有、幸福的他者,而这些闪耀的时刻永远印在脑子里,常常与自己的不幸作比较,便认为起点低人一等,不公平的竞争下起了逆反心理。
如此眼界,时很难注意到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的流变之趋。中国古人所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阴阳互转”的流动转盘里,因为你的固步自封,信命躺平,会把接下来的机会也转走,这就是背子一生。
美国精神分析学者艾瑞克·伯恩在他的《人生脚本》一书中把人生脚本定义为:“潜意识对一生的计划。”人生脚本是关于你如何度过一生的计划,不是写定好了不可更改的命运。
了解自己的脚本、了解自己的命运,知道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使得自己的人生更丰盈。
人生脚本的形成源自于我们父母,出身家庭环境是一个设定,最大的脚本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导和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和孩子每天互动中,一点一滴的影响下形成,并且遵循着它。
如果妈妈经常说:这就是命。孩子即使不赞同母亲的人生观,但在成年后遇到重大挫折时,脑子里第一闪现的就是妈妈常说的这句话,并以此验证母亲的人生观是正确的。
袁了凡把自己一生经历改变命运的故事著书立说写给孩子,也是以示子孙后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改过之法":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袁了凡提出须发三种心: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
改过,首先要承认有过。
这对孩子来说是困难的,他们从出生就在学习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道德法则,但人生是一盘大棋,想精通,至少得学习十几年。
父母的道德准则就是孩子的指路标。羞耻心是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它是一种自尊心的基础,所产生的道德情感表现,也是影响一个人行为品德好坏的内在因素之一。
根据育儿专家的研究,一般情况下,孩子到了2岁左右,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羞涩感,表现也会因人而异,这是与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方法、孩子的气质特点有密切的。
意识到有错,如何改正错误,就涉及到认知行为学,袁了凡说: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迅速解决,快刀斩乱麻是首要改过迁善的一步。
改过也分几个形式,有从事情本身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还有从心上改的。
社会新闻中已经出现多次,二十大几岁的人犯错被警察教育,妈妈出来喊:孩子还小不懂事,回家肯定多批评。年轻人看母亲的样子,立马演绎巨婴本尊,一副为所欲为的婴儿本色。
这样的教育恶果,已大大超出家庭本身,为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面对后果,母子同心依旧保持母胎状态,本在幼儿时代就完成的教育养成,一拖再拖,后悔终身。
袁了凡提出须发三种心:耻心、畏心、勇心,首先是针对父母本身的,修身自行,方能教育子孙。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家’和‘冢’这两个字,它们很像,区别就在于那个‘点’摆在什么位置。这就像家庭建设一样,对家属子女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
“积善之方":只要动机是善的,实行的过程也是善的,其结果不必追问
围绕《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袁了凡举证了很多真人真事,以发人信心。
他与妻子做了功过薄,监督自己每日行善,对善与恶,有清晰的分辨能力,有具体的道德准则,才会记录自己行为上的偏颇,砥砺前行。
《了凡四训》对一百年来的日本社会,具有深厚的影响力。日本著名的企业家,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缔造者、唯一健在的“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也对本书倍加赞誉。
稻盛和夫在他长达四十二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却在退休时把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自己皈依佛门,转而去追求至高财富。
他认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稻盛和夫先生早年有幸读到《了凡四训》并将其作为人生指导。后来在其著作中说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写的《了凡四训》,顿时得到了顿悟的感觉,原来人生是这样的。
积善之方,其实就是明确行善的具体范围。
稻盛和夫在《心法》中道出成功之道:“求利之心是人开展事业和各种活动的原动力。”利他与利己是对立的,徇私之心过重,就违背了利他之心。
做善事留有余地,就是“半善”,如果全心全意,心意诚恳就是“全善”,为人民国家利益服务就是“大善”,为自己就是“小善”,时刻“与人为善”。
总而言之,父母教育孩子,可以如稻盛和夫所说:“只要动机是善的,实行的过程也是善的,就不必担心事情的结果。”然而,父母对孩子关于善的标准和维度才是家教的重点。
谦德之效:空杯心态,方能承载万物
袁了凡则阐释了“谦"之必要,“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天动地,而造福由我”
人可以和天地比大,人大地大天地大,人的心是无形的,心有谦虚,才能装得下天下万物,这就是现代心理学概念:空杯心态。
李小龙也曾说过:“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空杯心态就是对过去荣耀、挫折的一种舍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舍得之后才能获得更多,否定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找到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个人应该舍弃的东西很多,懒惰、得过且过的混日子思想自然是不行的、是最应舍弃的。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也应该从小便教导孩子懂得审视和认清自我,不要有一点小的成就便沾沾自喜,更不要然生傲慢偏见。
因为在这大千世界,时间无止境,人的发展潜能也没有准确定义,你所认为的绝顶,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峰值,铭记"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道理。
古人云:“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因为第一代往往很辛苦,很努力地去创造事业,等到第二代就已经没有奋斗的目标了,没有奋斗的动力,已经开始享福了,享受了,慢慢就滋养出各种骄奢淫逸的思想行为了。
《了凡四训》是修身之经,也是家风修正之书,可一代自正,可三代同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