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胡适之先生曾谆谆告诫:

读书有心得,有感触时,一定要记录下来,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记录心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批注。比如毛泽东主席就曾多次批注《二十四史》,故尔谙悉历史,博古通今。特别是1917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曾在杨昌济教学而用德国哲学《伦理学原理》,这本10万余字的著作上,一下子就扫注了12000多字,相当于该书的八分之一,就是一种例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老楚同志也有这种尝试,似乎业亦养成了这种读书习惯,甚至还偶尔随笔而叹之。然而之然而,时至今日,书读了不少,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与观点,却并不多。特别是最近这几天,重读饶宗颐先生文集,就是自己批注最多的篇什,仍然不能一气通读,甚至还需要重新查阅资料,以弥补记忆之不足,此乃让人好不气馁,甚是灰心与丧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道仅仅是因为老楚同志读书不认真么?现在偶尔百度饶公某篇文字,甚至还能寻到老楚同志写下随笔的影子,不能算是不认真。最起码,至少不像古人所谓陶潜之渊明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然而,力求甚解,或已甚解,为什么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每遇见囯外留学回来,在国内就业的同学,老楚同志经常不厌其烦地劝戒:有条件的话,一定要每天坚持看外文新闻,如果,没有适合的语言环境,用不了五年,估计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如果连外语都忘了,岂不悲哀。

其实,自己所谓的认知也是这样,温故而知新,特别需要一个不断重复说出来,讲出来的过程。不然的话,就像留学三年回国,再也不用外语交流那样,很容易忘记。唯有无可奈何花落去,却不能似曾相识燕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老楚同志这里无法,亦不能刻意去曲解庄子先生的原意。人生其实就是过程,经历其实就是财富,比如读书的某种感触,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是顺其自然好呢?还是相忘于江湖好呢?仍然需要一个过程,慢慢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