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桑德尔的《精英的傲慢》这本书。前面我们介绍了,优绩制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它为赢家和输家,成功者和失败者划出了一条界限,区分了赢家和输家,区分了成功者和失败者,更重要的是,优绩制强化了努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并赋予了成功者和失败者以道德和情感偏见,正是这种偏见导致了不同阶层之间的鄙视和怨恨,最终导致社会的撕裂。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看看,优绩制对西方政坛的深刻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刚宣布离职的英国首相约翰逊的政府,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精英政府。在英国只有7%的人上过私立学校,不到1%的就读于牛津大学或者剑桥大学,但在2019年在约翰逊的内阁中,有2/3的人上过私立学校,近一半的人是牛津大学或者剑桥大学的毕业生。

二战以来,英国大多数保守党内阁部长和工党政府中约有1/3的部长都有私立学校求学背景。但二战以来最成功的一届英国政府恰恰是文凭资质最浅、阶级代表性最广的。1945年上台的英国艾德礼领导的工党,被认为是二战以来最成功的英国政府。但艾德礼的内阁部长中只有1/4就读过私立学校,这一比例低于此后任何一届英国内阁,他的内阁中甚至有7位部长当过煤矿工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不仅仅是英国,优绩至上的精英政治普遍存在于今天的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奥巴马对高学历精英人士的偏爱就是典型代表。在他第一个任期中,他任命地管理团队中,有1/4与哈佛大学有某种关系,要么是校友要么是教师,最早任命的人中超过90%拥有高等学位。在他第二个任期中,内阁成员中2/3的人曾就读于常春藤盟校,21人中就有13人曾经就读于哈佛大学或者耶鲁大学。

桑德尔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管理政府通常是可取的,只要他们拥有良好的判断力,并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实践智慧和公民美德。但历史表明,声名显赫的学术资历与实践智慧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精英政治的问题在于,优绩制下产生的精英群体,一个占比非常小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和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是完全脱节的,但却广泛地代表和领导着所有阶层的美国人。其次,优绩制选出了成绩最高的人,最聪明的人,未必就是政治管理中最好的人,最合适的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畅销书《最好的和最聪明的》中,作者指出,美国肯尼迪政府拥有豪华文凭的精英团队,但却带领美国陷入了愚蠢的越南战争,奥巴马团队也一样,他们都是常春藤盟校的高材生,但却在金融危机中,坚持以对华尔街友好的方式来应对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并没有追究华尔街金融家们任何责任。桑德尔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美国政坛事实表明,最聪明的人,未必能做出最好的决策,但他们很可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

更重要的是,在优绩制的精英文化中,人们普遍把成绩上的“优异”和智力上的“聪明”,等同于事实上的对错和道德上的正当,这种思维也深刻地体现在日常语言中。在美国20世纪80年之前,美国总统很少使用“smart”这个词,也及时“聪明的”这个词,但是在最近的几届美国总统,克林顿、布什和奥巴马,在竞选演讲中,克林顿和布什使用这个词超过450次,而奥巴马甚至用了900多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常语言中也有同样的趋势,有统计,在书籍中,smart的使用量从1975年到2008年,增加了3倍,而相对应的愚蠢这个词也增加了一倍;在《纽约时报》中,smart这个词出现的次数,从1980年到2000年增加了4倍,到2018年又增加了1倍。

在日常的语言中,奥巴马也频繁使用“smart”这个词,比如他常说:聪明的外交、聪明的监管、明智的教育投资、明智的移民政策,明智的能源政策等等,逐渐地“聪明和明智”,“ 聪明和好”,“ 聪明和正确”就绑定在一起。比如奥巴马和克林顿经常为他们支持的政策说: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也是明智的。

桑德尔指出,作为评价性对比,聪明对愚蠢,开始取代道德或者意识形态的对比,比如公正和不公正,对和错,正确和错误。这是一种危险的关联。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有人要求奥巴马说出他的外交政策原则,他用一句话直截了当地总结说:“不要做蠢事。”,在精英们谈论“明智的政策,“聪明与愚蠢”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表达中的傲慢态度。2018年桑德尔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中就明确指出正是这种“优绩制的傲慢”,引发了美国社会的分化,促进了民粹主义的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桑德尔指出,在今天美国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分歧,已经是西方政治中最深刻的分歧。2016年,没有大学文凭的白人有2/3投票支持特朗普,希拉里赢得了超过70%的高学历选民的支持。选举研究发现,教育而不是收入,能最准确地预测特朗普的支持率。在收入相近的选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投票支持希拉里,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投票支持特朗普。

难怪特朗普在庆祝他早期初选胜利时宣称:“我喜欢受教育程度低的人!”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并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