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迟到的调令

文/李华铭

时间1971年初冬

场景一

黑龙江省某种马场某连

连队广袤的田野里一望无垠,一片萧瑟的景像,整个田野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几根苞米杆上的残叶,在风的吹动下发出索索的声响。不时可以看见觅食的老鼠从地里穿梭而过,远处连队职工生活区偶而能听见一两声狗叫声。几个烟囱里飘出淡淡的白色炊烟,使连队看上去有些许生气。公路上不时有运粮的解放牌大卡车满载着成袋的玉米大豆疾驶而过,轮胎下扬起阵阵黄色烟尘。整个黑龙江的农场,种马场的连队,在初冬的日子里大抵都是这样的景像。

场景二

上海某军工厂厂部大礼堂。

全厂干部职工大会正在召开,礼堂主席台上方挂着横幅,一行‘’响应国家号召,建设三线工厂‘’的大字分外醒目。 原来厂里正在召开动员支援三线建设大会,要动员一些干部和技术人员离开上海,到外地的三线工厂工作。 离开繁华的上海,到偏僻的大小三线的山沟沟里去工作,自然没什么人愿意去。为此厂里只能开会动员,但是这次动员不同以往,这次上级主管部门给出了一项优惠条件,凡愿意去三线工厂工作的干部职工,可以携带一名上山下乡的子女一同前往,并解决编制。 面对这项优惠条件,一些有子女上山下乡的干部职工陷入了沉思……

场景三 黑龙江某种马场某连

因为刚入冬,天气还不十分寒冷,泥土还处在半冻不冻的状态,连队的土路上还有些泥泞不堪。 几名上海楊浦区来的女知青手里分别拿着刚买来的热水瓶,毛巾,脸盆,床单等东西在泥泞不堪的小道上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 她们从上海来到种马场已经快进入第四个年头,但是能回城的迹象一点也没有,面对不可测的前途,这几个上海女知青,只能无奈的等待着,等什么?她们自己也不知道。 同来的韩春梅(化名) 比她们年长两岁,面对渺茫的回城希望,感到心灰意冷,无望的前景,使她产生了破罐破摔的想法,干脆对回上海不抱奢望了。连队的老职工王强(化名),看透了她的心思,请人介绍要她嫁给自己的儿子王小平(化名)。 韩春梅想到无望的前途,权衡了一下得失,别无他选,咬咬牙答应了,别的不说,嫁人后自已起码有了一个家,有人能帮自己,疼自己。 这不,几个上海女知青正买了礼品要给她送去。顺便帮她打扫一下连队刚给她腾出来作婚房的小屋。

场景四

上海某军工厂组织人事科

技术员韩景惠(化名) 在组织科干事递过来的巜赴三线某厂工作申请表》上填上了自已的名字,同时在表格(随迁子女情况一栏)填上了自己女儿的姓名和下乡的单位。

场景五

时间1972年元旦的中午

黑龙江某种马场某连

连队食堂兼做大会议室的屋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小孩在屋里一通乱窜,屋外柴油发电机发出欢快的突突声,远处还有人三三两两的结伴而来。 今天韩春梅和王小平的结婚仪式将在这里举行。 因为是连队的第一位上海女知青结婚,又是嫁给老职工的子弟,连里十分重视,连首长全部到齐,连长将亲自做证婚人! 十一时整,韩春梅和王小平在同伴们的簇拥下来到了食堂。王小平自不待言,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结婚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人生大事,何况他迎娶的是当时有些高攀不起的上海女知青! 韩春梅脸上自然也是挂着笑意,并频频向大家招呼着,不过如果细看韩春梅的笑脸里似乎能看出淡淡的哀怨,一丝无奈的表情也写在脸上! 正当主持人刚要宣布婚礼开始时,连部通讯员急匆匆的从外面走了进来,将一封电报递给了连长。连长拿起电报扫了一眼,犹豫了一下,还是将电报递给了韩春梅,并示意主持人婚礼暂停。 韩春梅接过电报,打开一看,楞了几秒,一下子跌坐在橙子上,眼流止不住哗哗的淌下来……手一松电报掉在了地上。 食堂里的人一下子都呆住了,一名靠近的上海知青,捡起电报一看:随父去三线工厂,调令已发出。

尾声 按照当时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被调动工作的知青,已经结婚,则调令自动作废,除非两人同时调动。 韩春梅和王小平的婚礼继续进行,只是喜庆的气氛已完全被惋惜和后悔所取代! 自此后所有的上海知青都不敢轻易谈恋爱!

注:文中除人名是化名外,其余均有出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