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寿命不长,他没法成为名臣。

一个读书人要位极人臣,首先要历经十年寒窗苦读,比如杨廷和19岁中进士,张居正、徐阶20岁左右高中,这都已经是文曲星下凡的神童般存在了。正常来说,30多岁考上那都不算晚。新科进士要跟皇帝一样40岁不到就嘎嘣了,谁还会记得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是中了进士以后,离成为名臣还差十万八千里。科举考的再好,也得去翰林院抄几年书吧。李东阳一抄就是十几年,考试成绩次一点,得从地方小官开始慢慢往上爬,三年六年的一次考核,通过了才能升职。这一步步,就算你能力没问题,干了个三品,还不得熬个二三十年,这还是最理想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爹没了,得回去守孝三年,娘没了,还得来三年,守完回来,你以前的位置肯定有人了得等新的岗位出缺,至于等多久,那就要看运气了。其他还有各种风险,得罪人被贬在家待个十几二十年的,比如严嵩。就是没得罪人,莫名其妙被牵连的,比如杨溥,那可也是深深地吃了十年牢饭呀。你要能熬过来,运气也好,身体更得好,活得久才有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这历史上年轻的名臣有没有呢?有,比如和珅,和大人,那你要说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和大人呀?太少太少了。倘若,嘉靖年间有一个比张居正更有能耐的,仁宣期间出了一个比于谦更猛的,宋仁宗时期,有个比范仲淹更完美的,但他30多岁没了,那他就不可能成为张居正,成为于谦,成为范仲淹

名臣的寿命长,这其实是一个幸存者偏差的问题,因为大臣太多了,你只有能活能熬,才能成为宰相,成为内阁首辅。当然你也得有能力,但有能力的人多了,嘎嘣了的早就没人知道了。

皇帝就不一样了,前任没了,自然就顶上去了,相较于一个名臣潜力股,年纪轻轻默默无闻的没了,这皇帝挂了,总不能默默无闻吧,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短命天子,给了大家一种老板大多活不久的错觉,但如果他们的身份不是天子呢?你试想,朱瞻基,他可能就是一个刚中了进士没多久,死在了七品任上的倒霉鬼,宋哲宗赵煦,可能就是一个连进士都没考上就夭折了的年轻人。谁会去记得他们?谁会去统计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皇帝也不是没有命长的,譬如南梁的萧衍,清代的乾隆,还有那个传说中活到100多岁的赵佗,有几个名臣能活得过他们?所以也别听一些段子里说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危的职业,一半都活不到40岁,超过60岁的只有13%,更有15%的人不得善终。导致这个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像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时期,皇帝太多,时局太乱,给这个群体严重的拖了一把后腿。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皇帝的确也是花样作死,沉迷后宫娱乐活动的,喜欢炼丹想长生不老的,日常饮食山珍海味吃多了的,再加上古代医疗条件的确也不如现代,这就给人一种错觉,皇帝真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拿皇帝群体和大臣群体比寿命是非常不公平的。封建王朝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皇帝也就400多个,。大臣从秦到清有多少人,就算只算三品以上也没人能算明白那,你拿皇帝去群体的平均数却和文官群体的最高分比,说实话,这肯定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