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酿酒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形成了很多历史名酒。尤其是到了清代,随着社会逐步稳定,人口剧增,酿酒业达到了空前的发达,出现了茅台酒、薛涛酒(全兴大曲的前身)、双沟大曲等。还有许多名酒则是源于清代以前,但都是在清代名噪一时,飘香各地,如安徽的口子酒、江苏的洋河大曲、四川的绵竹大曲等。而四川杂粮酒(五粮液前身)、泸州大曲、安徽古井贡、贵州小曲(董酒前身)、陕西柳林酒(今西凤酒前身)等,虽然都有着长久历史,但都是在清前期进入盛期,造酒的烧坊都有增加。

随着清代东北地区社会稳定,人口快速增加,黑土地得以开发,成为重要粮食产区,这里生产的高粱、玉米、大小麦等,促进了烧锅业的发展。康熙五十六年(1717)八月,直隶总督赵弘爕给康熙皇帝的奏折说:热河酿酒的禁令已经解禁很长时间了,现在宣化的老百姓刘行道等人请按照热河的政策,一视同仁,以体现朝廷的善政。

由此可见,康熙年间,热河地区烧锅盛行,这其中就有板城烧锅酒的前身——黄土坎皇庄烧锅酒。

重大时刻 · 龍印鉴证,板城烧锅酒的历史,完整地伴随着承德地区发展史,鉴证了承德三百多年的兴衰荣辱。

《板城烧锅酒史话》理清了这段让塞外飘香的酿酒史,今天请欣赏第七部分。

板城烧锅酒史话(一):与山庄同步,与承德同行

板城烧锅酒史话(二):黄土坎皇庄的烧锅

板城烧锅酒史话(三):载着烧锅的船驶向板城

板城烧锅酒史话(四):板城,是木板堆积的城吗?

板城烧锅酒史话(五):段额拉吉与庆元亨

板城烧锅酒史话(六):乾隆微服私访 酒旗半卷人半熏

(点击上方文字,即可回顾往期酒史)

君臣妙对天下惊

乾隆皇帝私访板城的事儿,不仅从清朝时就开始在承德的民间流传,还有许多很具体的细节:

——陪同乾隆皇帝私访的,是那位铁嘴铜牙、大名鼎鼎的文人纪晓岚。

——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喝酒的酒店,是庆元亨。

——君臣酒酣耳热之际,还对了一副对联:“金木水火土,板城烧锅酒。”

传说中事情发生的时间、过程、细节,由于是口口相传,人们说的并不一致,但上面的三要素却没有什么不同。现在报刊书籍上的“通行版本”是这样的:

相传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与宠臣纪晓岚微服私访,行至承德东南的下板城,在庆元亨酒店附近,突闻酒香扑鼻,遂进酒店畅饮。君臣二人酒兴之余,诗兴大发。乾隆皇帝先声夺人,出上联“金木水火土”。纪晓岚才思敏捷,巧对下联“板城烧锅酒”。下联不但点出酒名、地名,且将上联作为偏旁巧妙地嵌入下联,而上下联又体现出五行相克又相生的关系。乾隆皇帝连声称赞 “好联,好酒”,趁兴御笔亲书赐予小店,自此“板城烧锅酒”美名远扬。

正史里当然没有这个记载。在实际生活中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这倒是完全有可能的。

先说纪晓岚。

纪晓岚名纪昀,晓岚是字,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 中进士。乾隆二十一年(1756),身为翰林院庶吉士的纪晓岚被任命为《热河志》总纂,与同僚一起“扈从热河,就近采访排纂”。乾隆皇帝在热河多有诗作,纪晓岚依韵“恭和”,受到乾隆“天语嘉奖”。乾隆三十三年(1768),纪晓岚获罪革职,被流放到乌鲁木齐。乾隆三十六年被召回,随后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这期间多次到热河。纪晓岚在热河街头火神庙附近建有宅院,算得上半个热河人。在热河写了两本书——《滦阳消夏录》《滦阳续录》。乾隆皇帝到板城私访,纪晓岚跟随,是很可能并且合情合理的事情。

再说庆元亨。

乾隆年间,满洲镶白旗人段额拉吉,把原来的作坊扩大为“前店后厂”的字号“庆元亨”,在板城街上是一家像样的酒店。奔波了七八十里地到板城私访的乾隆皇帝,口干舌燥之时,到这家民间酒店小酌一番,完全在情理之中。

因此,乾隆皇帝和纪晓岚饮酒对对子的事儿,虽是个传说,但我们信其有,不疑其无。

接着说对联

乾隆皇帝和纪晓岚两人生前的各种作品,都保留得很完整,当然没有这副对联。此联“下联不但点出酒名、地名,且将上联作为偏旁巧妙地嵌入下联,而上下联又体现出五行相克又相生的关系”,如此水平,当是出自乾隆皇帝和纪晓岚这样的赋诗撰联高手之手。从清至今,没有其他人涉及此联的传闻。这幅对联的“著作权”,应当是属于乾隆皇帝和纪晓岚两人所有。人们称此联是“妙联儿”“绝对儿”,但此联有些美中不足,就是它在韵律方面稍有瑕疵。按规矩,一副对联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这副对联的平仄是:

金木水火土,板城烧锅酒。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平声和仄声不是严谨对仗,没有“仄起平落”。如果做到“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或者“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就更加完美了。当然,这是由于五行“金木水火土”与酒称“板城烧锅酒”都是不可更改的说法,平仄稍有不合也无伤大雅。

这正是:

塞外土肥五谷丰,

燕山水冽阴阳平。

五行入酒真和顺,

君臣妙对天下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