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区:拓宽“幸福食堂”延展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临港区:拓宽“幸福食堂”延展模式

提升农村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体养老服务水平一直是临港区民生工作发力的重点。从补齐帮扶照料场所短板入手,临港区加速兴办幸福食堂,两年时间,全区农村幸福食堂基本实现全覆盖,并已形成“幸福食堂+N”服务的延展模式,让老年人感受更多的“幸福”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港区汪疃镇英武社区幸福食堂负责人李涛:“今天吃一个白菜炖牛肉丸子,然后吃一个萝卜炖虾,每天就是保证新鲜。每天早上我都起早去市场采购,采购当天的饭菜,确保食材的新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上6点,英武社区幸福食堂里就开始忙活。英武食堂有两层环状“配餐带”。第一环覆盖1公里以内的就近村,村里老人直接在食堂就餐;第二环辐射5公里内的周边村,由食堂集中配餐到老人餐桌。英武社区幸福食堂负责人李涛告诉记者,去年,这个食堂的服务范围还仅有邻近三个村,其他周边村因为老人少,距离英武食堂也很远,老人的就餐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港区汪疃镇副镇长史家明:“小的村可能就三个、五个老人吃饭,如果每个村都去自己经营的话,它的成本会比较高。”

既不想落下一位老人,又要考虑运营成本,经过多维度考证,最终汪疃镇决定把上级资金扶持集中起来,改变原有食堂的服务模式,延伸服务范围,就这样,英武食堂承担起了周边15个村庄的老人用餐,每天中午,工作人员都会在11点半之前将饭菜配送到各个村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港区汪疃镇西梁格村村民隋新芳:“这个小农村太小了,以前没弄幸福食堂,现在多幸福,来吃现成的,也不用做饭,也不用刷碗。”

因地制宜,在临港区,每个“幸福食堂”都是“量体裁衣”,高度适配村情、高效服务村民。草庙子镇大东疃村70岁以上老人较多,因此格外注重养老问题,在建设“幸福食堂”时,村两委索性就把食堂搭建成了养老平台,增加了理发、洗衣、洗澡、提供热水等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港区草庙子镇大东疃村理发店志愿者张恩政:“我们村老人岁数大了,走远道不方便,办了这个店理发,免费的,如果老人不能动,我就上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港区草庙子镇大东疃村村民王玉霞:“各方面都能想到,这也不用花钱,也不用什么,真方便,各方面都方便。”

对于老人多、经济又相对薄弱的村庄,临港区还推行“1+2+N”村企联建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港区草庙子镇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人张松海:“‘1’指的是一个区直部门,‘2’指的是两家企业。由党委政府来协调,包括区直部门他们共同来协调企业进行帮扶。各村会把诚信菜园或信用菜园盈余的新鲜蔬菜再反馈给企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N’就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帮助幸福食堂来运转。”

临港区还将农村幸福食堂运营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农村信用建设等相结合,深入践行“信用+服务”“志愿+服务”的理念,营造“人人敬老、人人爱老、信用有价、志愿光荣”的浓厚氛围,努力让农村幸福食堂成为服务群众的暖心驿站。截至目前,临港区共建成“幸福食堂”96个,基本实现“一餐热饭”全覆盖,惠及全区超过2000名农村老人。

来源:威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