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逆散方证
四逆散脉象方证是临床当中经常会出现的方证,应用得当则疗效显著。不过,我们领会四逆散证的原始材料仅为《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单依据这条原文,四逆散证的主要症状仅“四逆”一症,结合四逆散的方名看,“四逆”是应用四逆散的重要依据。
临床中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出现“四逆”这个症状的患者,应用四逆散的机会非常有限。类似这样的情况,往往容易令我们将这样的高效良方束之高阁。
但是,我们按照以上的方法,就会非常清晰地掌握四逆散方证。

来源:《仲景阴阳脉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仲景阴阳脉法》

首先,我们先认识四逆散的方药组成。四逆散由剂量相等的四味药组成,分别是柴胡、枳实、芍药和甘草。

柴胡虽为苦平,却是一味向上、向外升发疏解的药物,推陈致新,机动性强。
其中的枳实苦寒、芍药苦平,两药均属于下法,作用方向为向下。
柴胡与此二药物配合,就会有同时向上、向外、向下疏散的作用。这时再兼以甘草补益调和,就更适用于相对偏虚的证。四味药相合,就是一张在补益的基础上向周围疏解的方,适用的自然就是人体内的气滞证。也就是说,四逆散这张方,从方药组成看,是向周围疏解气滞的一张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我们总结症状的内在联系。原文提示四逆散治疗的症状分别有四逆、咳、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这些症状都是正邪交争的结果。
其中咳、悸是上部症状;小便不利、泄利下重是下部症状;腹中痛是中间的症状。
结合以上方药的分析,我们就能够领会,这个病理状态是:有实邪郁滞在体内,人体正气欲解开这个邪气,并且通过向上、向外、向下的方向来疏解。但是由于正气不足、邪气较盛而难以疏解。
正邪交争的状态下,欲向外疏散邪气的正气攻冲于上,就可能出现咳、悸这样的症状。攻冲于下,则可能出现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的症状。
由于邪气就在体内,腹中痛是与病机联系最密切的症状。四逆是由于人体调动更多外部的气血达于体内与邪气相争,故四末气血相对平素较少,故出现四逆的症状。
四逆散证治疗的方法,就是应用药物帮助人体的正气向周围疏解气滞,气滞得解,则诸症消失而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