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5日——28日,我有幸参加了南京大学出版社和南京大学合作举办的“大学语文‘金师”锻造暨大学语文五省联盟论坛”,会前一直心存疑虑。一是时间紧。新学期来临,学校忙于开学准备,外出请假,领导们不一定允许。二是各地疫情防控有趋紧之势。线下会议有很多都取消了,这次会议通知发出很早,感觉保不定也会取消。三是论坛高端,大咖云集,看看会议的名称就知道了,作为高职院校,参加与主办方有直接关联的会议还是第一次,尽管高朋满座,但对指导教育教学会不会有很大的帮助,心里感觉没底。但还是愉快地参加了本次会议。南大出版社的各位领导都很热情,及早地搭建起了会议交流平台,微信群里的通知开始不厌其烦地发出,会前愈发频繁。作为主办方,组织一次会议不容易,从文件下发到邀请专家、主持人,到落实参会人员,到确定会议议程,到交流总结,每一环节无不凝聚着主办方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心血。能在溽暑未消的8月来到南京这座“世界文化之都”,参加五省大学语文同仁的论坛,机会很是难得。入住美丽的南大,下榻南苑宾馆,内心深处竟然有“近乡情更怯”之感。南大距离我的母校南师大不远,年轻时节读书时也算常来串门,后来工作后出差也会过来,对南大的感觉用一个词概括最为准确——朝圣。不错,就是朝圣!北大楼是学问圣地的象征,是最值得去的地方。记得有一次我胆大妄为,竟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北大楼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要进去看看。但保安人员及时制止了我,据听说里面是校领导办公的地方,南大校领导的级别是省部级,办公的地方岂可擅闯。我预感到本次会议一定有遇到很多熟悉的专家学者甚至老师、老朋友,因为我本科段和研究生时期都是在南京度过的,六年半的时光,有很多人和事烙在心上,一辈子都不会忘记。2022年初,自己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侥幸获评“十四五”省级规划教材。加之此前与南大出版社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交流颇多,参加会议理由于是很充分。老师中又有很多毕业于南大,参加有他们在场的会议,是很惬意的一件事,借此可以向他们汇报一下工作,聊一聊过往。思绪回到从前,人也一下子变得年轻。从根本上来说,参加本次会议是基于对大学语文的情怀。这样说并不是拔高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在一线,对语文、大学语文还是有很多话要说,也是有发言权的。多少年来,语文、大学语文叫好不叫座,处于“边缘”的地位;多少年来,语文教师、大学语文教师忍受了多少委屈!母语的地位不应是这样的!语文、大学语文为什么遇冷?需要全社会冷静思考,当然,最现实最迫切的,应是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要率先思考,共同想办法营造社会重视或曰尊重的良好氛围,通过一批又一批有情怀的“语文人”(姑且这样称呼)的不懈努力,迎来大学语文发展的“春天”。我觉得,当下对语文、大学语文的认识误区存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语文太简单,高智商的人看不上它。语文还用学吗?字都认识,道理都很简单,把时间和功夫用在语文上不值得,学好数理化是硬道理。语文考试也拉不开分,学不学都一样。大学里还开设语文,老师们自我陶醉的成分很大,学生一觉睡醒了,老师还在上面津津有味地讲,情何以堪的尴尬!对于学生而言,语文“陌生化”的感觉基本上没有,没了新鲜感,就很难提起兴趣了。二是语文太难,甚至中国人自己都学不好它。网上有很多段子,揶揄嘲讽语文之难,什么三大魔咒——“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小学初中高中学了十几年,基本功不过关,连语言学家吕叔湘都感叹,“岂非咄咄怪事”?一些文化名人不仅本人,连自己的儿孙后代,语文考试甚至都不及格,极具讽刺意味。语文范围太广,岂是一门学科!语文学法太活,只能不求甚解。或曰,语文包含的“人文素养”“思政元素”太玄妙,连一流的大学都搞不清楚的事情,遑论其他普通本科、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干脆去作、文学欣赏课,或者沦为晚上垃圾时间、150人以上的大班选修课。我见过的职业院校文学欣赏选修课,人数最多时170,课堂人声鼎沸,手机声此起彼伏,课堂如集市般热闹,学生选修完全是基于考个高分,混个本科证书。有的学校语文老师多了,领导们甚至鼓励转岗,改为其他学科教师,或者担任行政人员等,反正语文老师是“万金油”,放在哪里似乎都能干得不错,放在教学上,似乎浪费了。
三是老师无能,课堂缺乏吸引力。语文到底怎么上才算好?一千个听众可能有一千个答案。我有个同事在学校后勤管理处做处长,他曾说,后勤干得怎样,似乎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大楼的样式问题、绿化的风格问题、食堂的饭菜问题,人人都可品评指点一番。语文也面临如此境况:老师如何做,课堂如何讲,永远值得思考,永远没有明确答案,但每个人似乎都很内行,都能指点江山。做老师难,做语文老师更难,做好的语文老师,难上加难了。语文其实不是一门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语文课堂缺乏吸引力,恐怕不能全怪老师,社会大环境也有很多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地方。在上个世纪末,《诗刊》发行,北京体育馆人山人海,盛况不亚于周杰伦演唱会,放到现在会怎样?当今时代,文坛巨子王朔大隐归来,新书《起初·纪年》还能引起众人的关注吗?年轻的一代,可能会问,王朔是谁?正如我从前有个学生,在高考前夕还问我:张老师,唐代的李白是什么人?我的心猛地一揪,竟不知从何答起。我的这个学生后来考上了本科院校,现任职于一所县城四星级中学,尽管她不是语文老师,但我一直担心,她该不会误人子弟吧?
接下来,就是我们这些“语文人”应该如何面对现实,为语文、大学语文做一些事情了,先抛出问题,慢慢思考吧。本次会议之后,或许能形成较为明晰的答案。

2022年8月26日1:12于南京大学南苑宾馆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