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8月27日,白鹿洞书院藏书被焚。
地点: 星子 类别: 灾难
《民国日报》1921 年 10 月 13 日
民国十年(1921)8 月 27 日,白鹿洞书院被人纵火,房屋建筑及收藏书卷全部被焚殆尽。藏书达 100 余万卷,价值百万元以上。经侦察,此案系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王经畲、星子县图书馆馆长梁亦谦、馆员胡享所为。王经畲上年夏奉命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私将藏书售于日本人,得赃款 20 万元。回国后将私卖书卷秘密运走之后,乃纵火灭迹。
资料来源:九江市志 · 大事记
发生在 1921 年 8 月的白鹿洞书院藏书被焚案(亦称白鹿洞焚书案),曾经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号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在当年的国人,尤其是文人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据说,上百万卷的千年来的藏书就此消失,很可能是监守自盗,更不用说卖给了日本人,这一事件将中国近代对传统文化盗取、毁灭等行径聚为一体的,堪称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浩劫。
故此,《民国日报》、《申报》、《时事新报》等国内各大报纸在此事发酵出来,并进行了长达十个月的连续报道。曾经造访过庐山的康有为等文人捶胸顿足,江西民众更是义愤填膺,大家都强烈要求揭开背后的黑幕,严惩那些无耻的蠹虫。
《時事新報》1921年10月13日
然而,本次纵火案最终却没有一个所谓的“罪犯”被绳之以法,上百万卷的古书又不知所终,这场轰动全国的文化浩劫,在不停地扯皮中不了了之,这是为什么?
首先说说事件的背景。白鹿洞书院的中早期历史不在本篇中讲述,我们直接将时间线拉到清末。1905 年,科举废止,白鹿洞书院已无存在的意义。宣统元年(1909 年),白鹿洞书院停办,这座近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摇篮烂成了一堆木屑竹渣,田地、校舍、书籍被多家瓜分,其中藏书由星子县保管。江西省在这里开办了高等农林学校,办学也是时断时续。
千年书院几近荒废,令很多文化、教育人士深感痛心,他们多方呼吁,希望恢复国学教育与研究。1912年,白鹿洞公立图书馆成立,成为江西省最早的现代意义的图书馆。
《江西省文化艺术志 · 大事记》
注:该图书馆相关资料甚少,它很可能是农林学校配套的图书馆,因此在之前介绍九江市图书馆和庐山图书馆时,笔者认为它是江西第一家现代意义的学术图书馆。请注意图书馆的藏书数量。
1917 年,鲁迅先生好友许寿裳任江西首任教育厅长,他大力推广公共教育,建设博物馆和图书馆,1921 年初,白鹿洞书院图书馆成立。然而在 1921 年 8 月 27 日夜里,却出现了一场诡异的火灾,将馆藏书籍焚毁无余。这场火灾经调查后被广泛报道,震动全国。
据称,白鹿洞书院有藏书百万余册,价值百万余元,其中更有朱熹、陆九渊等人亲笔朱点的宋版书,堪称无价之宝。据报载,这些书籍都存放在书院爱莲池中的风月亭内,四面环水,仅有一桥通入,却未曾想到在半夜失火。而且经检视发现,火灾现场纸灰甚少,从灰痕分析,并无宋、明时期古书的残迹。
1911 年,白鹿洞书院 图源:派谷
显而易见,在火灾发生前,这里已经没有多少书,更没有珍贵的古籍。可想而知,这是起典型的监守自盗、贼喊捉贼的人为纵火案。在白鹿洞书院的书籍被运往星子县后,古籍就已经被大量盗走,因为成立了图书馆不得不清点书籍,于是相关人员合谋演出了这场失火案。
经调查,纵火案系江西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王经畲、星子县图书馆馆长梁亦谦、馆员胡亨所为。王经畲在当年夏天奉命到日本考察教育,私将藏书售与日本人,得大洋二十万元。回国后,即将此大批书籍秘密运出,然后伙同梁、胡,纵火焚烧白鹿洞藏书楼,以图灭迹。
如此泯灭文化、卖国图财之事,引起了星子县以及全省人民的愤慨,各界人士开会、请愿,康有为等知名人士,以及江西旅沪、旅京人士也发出声音要求北京政府查办此案。为此,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当年 11 月 8 日颁发第 324 号训令,要求“选派干员密查失慎原因及藏书下落,务获真相,以凭追究”。全国各大报纸也连篇累牍地报道了此案。
然而,嫌疑人王经畲则言词抗议,声称所有报道都是对他的诬蔑,并提请省长交法庭办理。数月后,省教育厅长李金藻因此事“于除夕夜引咎辞职,径自北返”。不久,被拘押的“馆丁”(工友)又被星子县县长释放。
此事经报刊传播,又引起一场波澜,甚至有人提出要将此事提交各国,申请国际仲裁。又是然而,案件审理竟然毫无进展。更令人跌破眼镜的是,案件发生后仅一年多,主案犯王经畲竟然被任命为江西省公立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前身)的第一任院长!
《江西省文化艺术志 · 大事记》
请一只蠹虫、窃贼当江西第一家大型公共图书馆的馆长?这也太不可思议了,由此可见,民国的政治是多么黑暗!时至今日,几乎所有介绍白鹿洞历史的文章,都会提到那场一百多年前的大火,“海内第一书院”惨遭焚毁,无数珍贵的古籍或或化为灰烬,或被黑暗的官僚卖给了日本鬼子,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之根惨遭浩劫,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熟悉笔者写作风格的读者应该知道,用这种语气加感叹号,就是在给你挖坑。
其实,从前面的介绍中,细心且熟悉九江传统文化的读者就会发现问题:
1. 1912 年的公立白鹿院图书馆,位于白鹿洞书院内。1921 年的白鹿洞书院图书馆在什么地方?两者是不是一家?
2. 据称,这些书籍都存放在书院爱莲池中的风月亭内。爱莲池是为了纪念周敦颐而修建的,它应该在哪里?白鹿洞书院中有爱莲池么?
《民国日报》1921 年 10 月 25 日
我们来看看《民国日报》是怎么说的:查白鹿洞书籍,在前清开课时,即运至院内,课毕仍归府(南康府)署保存,改革后保存县(星子县)署,迄今并无损失。嗣于九年(1920 年)八月间,王经畲改办图书馆,馆设于爱莲池二贤祠楼上。
报纸上说得很清楚,藏书在星子县城内爱莲池的二贤祠,失火的白鹿洞书院图书馆并不在白鹿洞书院中,其实是星子县图书馆。1921 年那天晚上,是距离书院 10 公里开外的星子县县城中心的爱莲池有旁建筑失火,烧毁了存放在这里的原白鹿洞书院的书籍。
这就好比,纽约的孔子学院(假设还存在)有人搞零元购,和曲阜的孔庙并不相干。
爱莲池和观莲阁 图源:腾讯网
上图是现在的星子县的爱莲池和观莲阁,观莲阁在池子正中,不是百年前报纸上说的风月亭。假设这间现代重修(实际已扩大)的阁子就是当年的图书馆,那就是二楼存书被一把火烧掉了。然而,这里能放百万册书籍么?
其实它并不是,请看下图。这张老照片中爱莲池中间的应该是风月亭,背后那排青砖瓦房才是二贤祠。二贤祠是为了纪念在星子当过父母官的周敦颐和朱熹而修建的,在 90 年代被拆除。
早年的爱莲池 图源:陈再阳
搞清楚了起火的地点,来看下一个问题:是否有珍贵的书籍被盗取或焚毁?
不会有的,不能以千年书院之名来推测其藏书的积累。白鹿洞已经过数次衰败、兵燹,早已不复当年的地位,据研究考证,明代白鹿洞书院已经衰落,其藏书数量、品质也未见得有特出之处,多为普通的十三经、正史和理学著作,后人所传说的朱熹等大儒的批注、校对的书籍,或已不存。清代由于满族统治阶级的限制,中国的书院文化走向末路,虽然白鹿洞书院因其特殊的地位,受到特殊的眷顾与赏赐,但其藏书也都是些时下的文集和标准的经史刻本。
清末这里也没什么名师、大儒,它沦为了一座普普通通的规模不大的县府官学,培养学生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能有什么值钱的书?报纸上说得很清楚,每年开学将书籍运到书院,假期运回城里保管。白鹿洞书院距离星子县城 10 公里,每年来回运上百万册书籍,可能么?
1912 年,白鹿洞公立图书馆成立,有藏书 670 部,这才是它可能的书籍数量。你觉得这些书都是古本、孤本,还是《五届科举三届模拟》?
或许有读者说,珍贵的书籍仍有可能存在,保存在县署里,没有被来回运送。写文章要讲证据,笔者从九江学院的滑红彬老师那里要来了一份同治九年(1879)对白鹿洞书院藏书的统计。滑老师编撰了《庐山藏书史》,是这方面的权威。
图源:滑红彬
这份书单真让人汗颜,《五届科举三届模拟》一套还缺了几科,随便一家书香门第的私藏都比它强得多,这才是衰落后的白鹿洞书院的真实写照,是清末教育落后的明证。这些残缺不全的书,别说卖给日本人,有钱人家都不会要。
这也就是为何,失火后的图书馆里并没有多少纸灰,且并无古书的残迹,因为就没有什么书。其实稍想想就会明白,民国的江西就算是再腐败,也不至于将一位有盗书嫌疑的人委任为第一任省图书馆馆长,又不是什么肥缺。
以上是笔者对白鹿洞书院藏书被焚案的分析,因此那些报载故事都是想当然,这些想当然的罪行而激起了民愤,吵吵嚷嚷之后也只能不了了之,毕竟判刑是要讲证据的。无论那几个当事人有没有私心,会不会揣几本好书带回家,但为这批书,真不值得干出放火烧房子的蠢事。失火焚书,应当是偶然事件。
老故事就是这样,以为是件很大的事儿,查来查去就没什么了。好像是件小事,挖着挖着,搞不好就是只大瓜。无论是大是小,真实而不夸张是基本的研究态度,正本清源才是我们搞历史研究的目的。
后记:本篇差点让我掉到坑里。写了大半,睡一觉起来感觉不对。后来找到了星子作家景玉川老师的一篇文章,再仔细阅读百年前报道本事件的报纸后才发现,原来各种志书,以及《人民日报》等官方报刊,更不用说网上的大把文章,对本事件的讲述都是错的。
感觉不对的原因是,我想起失火在爱莲池。周敦颐与白鹿洞书院并无关联,所有书院、学宫、孔庙必建泮池,但不会有爱莲池。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