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经济适用墅”,出现在二三线城市比较多。
因为在一线城市,买别墅的门槛都很高,往往以郊区的独栋等豪宅比较常见,比如北京顺义别墅、上海佘山别墅等,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门槛,不是普通中产和工薪阶层能够企及的。
但是,在二三线,因为房价基数本来就不算高,所以,近年来,在二三线城市的郊区,就出现了一些满足改善需求的合院、联排或者叠拼别墅,主要瞄准城市中产消费客群。
1、为中产量身定制的“适宜高度”
从价位上,这些位于二三线城市郊区或者边缘板块的“小别墅”或者“经济适用墅”,差不多也就相当于市区一套大平层的价格,这就让很多中产、工薪阶层,感觉到别墅竟然也如此的
近在咫尺
触手可及
,所以会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人性就是这样的,如果目标过高,
远远超过了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使个体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就会产生挫折感而选择放弃,比如北京、上海的独栋别墅。
而如果目标处在适宜的高度,踮踮脚就能碰到,就像篮球架一样,
有着
高于一个普通人又不过分超出人体跳跃极限的“适宜高度”目标
,就正好能够激发个体追逐的欲望,
心理学上也称之为“篮球架”原理。
2、经济但未必实用
小别墅、经济适用墅的总价虽然不高,是许多中产、工薪家庭踮踮脚就能拿下的,但是,在后期的居住体验感方面,或许就未必如想象中那么美好。
对于大部分买了近郊或者远郊“经济适用墅”的中产而言,首先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通勤,
长时间、长距离的通勤,不仅不会带来住别墅的尊荣感,相反会极大地降低生活质量和拉高生活成本。
其次,中产和工薪家庭,对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配套,是有一定质量要求的,不是随便一所野鸡村小或县区医院就能满足的,而
大部分二三线城市核心的资源配套,还是主要集中在市区,重心迁移到郊区的少之又少
,所以,郊区的“经济适用墅”,在配套上是完败市区平层的,甚至连市区的刚需三居都比不上。
最后,经济适用墅之所以被称为“经济适用”,
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小,小别墅的实得面积,主要是靠楼层撑起来的
,有的地下1层+地面2~3层,有的甚至到地上4~5层去了,看似实得面积很大,但是每个单层的面积是很小的,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三居室套内80平都满足不了,每天上下楼梯的频次极高,因为单独在一层解决不了每天吃喝拉撒睡的功能需求,这一点,会极大降低居住体验感,对于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而言,过于陡峭和狭窄的楼梯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此外,还有一楼潮湿、院落打理维护、楼顶露台防水等问题也会层出不穷,对比起这些问题和不便利而言,经济适用墅的花园或庭院所带来的“耕种”“有天有地”的愉快体验,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3、掏空中产现金流的“黑洞”
如果说,价位上的“精巧”设计和生活上层出不穷的问题,只是“经济适用墅”这张华丽袍子上爬满的虱子,那么它对于中产现金流的侵蚀,简直就是
釜底抽薪。
对于中产和普通工薪阶层而言,购买郊区的“经济适用墅”,交给房企开发商的购房款,或许只是这套房子侵蚀中产现金流的开始。
后续还有装修预算、维护、保洁、持有成本等,按照行情,一套价值200万的别墅,起码要准备50~80万或以上的装修预算,才能基本上大致满足
居住和美观
的功能需求(比如设备方面的电梯、新风系统、抽湿除潮等),而后续的通风、保洁、维护等各项开支都是“细水长流”,这还不包括物业费用和可能到来的房地产税等。
与其有这么多额外的钱,还不如在市区买一套小户型用于出租,每月有相对稳定的正向现金流入账,也比
别墅持续掏空家底的负向开支
强,很多中产和工薪阶层买了别墅,最终很难入住进去,除了装修等方面的预算考虑不足,最重要的就是考虑后续的持续开支和损耗了,别墅最终可能还成了家庭的“负资产”。
综上,对于那些还远没有实现财务自由的中产和工薪阶层而言,位于郊区(无论近郊远郊)的经济适用墅,除了满足“别墅梦”的虚荣攀比需求以外,更大概率是成为收割财富的利刃,而不是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标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