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贵阳一玉米田间交流活动专家铺地毯下地”的视频引发关注。

相关视频显示,贵阳举办玉米田间交流活动时,主办方在田间小道上铺上了灰褐色的“地毯”,便于参会专家脚踩“地毯”走到田地中心。有网友猜测“把玉米砍掉铺的地毯”,并质疑称,“专家的脚不能沾土吗?”对此,会议主办方表示,田间铺设的并非“地毯”,而是为了防滑铺设的土工布。当地也没有专门砍掉玉米,铺“地毯”的地方是春播时专门留出来预备参会者行走的空地。

一场相当专业、小众的农业会议,以这种方式冲上热搜,相信所有办会、参会者都没有想到。但不得不说,网友的质疑并非无中生有:一群农业专家到田间开现场交流会,走在专门留出的田间空地上,地上铺着土工布防止滑倒,前面架着专门的摄像机……这种“画风”,肯定不符合大多数人对农业专家“风里来、雨里去”“头戴草帽脚踩泥”的惯常形象认知。难怪有网友反问:“袁隆平老爷子以前是这样下田的吗?”

田里开条道、地上铺层布,要说这事并不算啥大事,专门拿农业专家来说事也有失公允。专家们都是来开会的,自然要客随主便,办会者的安排只要不是太离谱,参会人通常都会尽量配合。更何况,来开会的人很多,个人即便不赞成主办方的安排,也未必需要公开提出异议。相信来开这个会的,都是长年跟泥土打交道的专家,没有谁会真的怕“沾土”。真正需要反思的,恰恰是办会的人:一件看似热情、周到的事(田间开道、用布铺路),为何会给参会者带来不小的困扰?

镜头前面无小事。越是在公众场合,越是面临公共传播,相关各方越是需要注重现场细节、预判传播效果,防止因为对有关人士“关照过周”造成负面影响。多年前,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如果遇到不好的天气,基层的同志往往习惯于为其撑伞,这样的画面呈现在公众面前,难免会造成负面解读。类似的“翻车”事故一再发生,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那样做。但在其他场合,难保不出现类似画面。要说责任,当事人当然有责,但负责会务或接待的人更应当反思。

各行各业都有特定的“公众形象”。农业专家就是要经常撸起裤腿下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基层干部就是要没有架子、乐于也善于跟群众打成一片,人民艺术家就是要德艺双馨、绝少“花边新闻”……这样的公众形象既符合人们的认知和预期,本身也是当事人职业身份的内在要求,是干好工作、赢得尊重的基本前提。对这样的“公众形象”除了当事人要严格自律、自觉呵护,其他人也要共同维护,以免造成“无心之失”。

有报道说,9月1日下午,贵州省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已关注到相关舆情,会尽快发布通报。这种态度是积极、负责任的。不管公众有没有发生误读,会议主办方都应认真复盘、汲取教训。这件事对于其他地方或单位,也是一个提醒。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评论员 左中甫

题图:视觉中国

编辑:王苏禾(见习)

️将我设为“星标”,获取第一手江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