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来说一个特殊的中国共产党员,说他特殊,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殊之处是,他是一位文学大师,在中国文坛、甚至文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二个特殊之处是,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可以追溯到1921年建党之初。

这位特殊的人物,就是茅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茅盾原名叫沈德鸿,又名沈雁冰。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说:

第一个部分是早期参加革命事业。

在1896年7月4日,他于浙江桐乡乌镇一个书香之家出生。

他的父亲叫沈永锡,是当地的一位秀才,但是思想开明,对新事物也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尤其对自然科学有着极高的热情,为此,他曾专门自学了高等代数和微积分。

他的母亲叫陈爱珠,出身名医世家,贤惠达理,饱读诗书,文学修养特别深厚。

在这样开明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沈雁冰自小就得到了极好的文学熏陶。

在1913年的时候,沈雁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预科。1916年8月沈雁冰毕业之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这一时期的工作,对于沈雁冰日后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让沈雁冰真正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则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并且,在五四运动之后,沈雁冰还认识了当时的革命领袖人物陈独秀。

1920年初,因为军阀对陈独秀的追捕和迫害,为了继续开展革命工作,陈独秀被迫秘密离开北京,来到了上海。

在陈独秀离开北京的时候,他已经与另一位革命领袖人物李大钊就中国共产事业的开展,进行了商讨和筹划。

因此,一到上海,陈独秀就积极投入到了革命事业的建立之中。为了了解上海的情况,陈独秀除了到工人中做调查,还在自己的寓所专门约见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这其中就有陈望道、李达,还有本篇所说的沈雁冰。

对于陈独秀希望在上海出版《新青年》杂志的设想,沈雁冰不仅积极表示赞同,而且还积极为《新青年》杂志撰稿,并参与了编辑、翻译工作。

陈独秀在上海的革命工作开展很迅速,同年5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算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基础。至8月,以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为核心的革命者建立了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陈独秀担任书记。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由该组织的二号人物李汉俊推荐和介绍,沈雁冰也加入到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的组织。从此,沈雁冰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他们经常在陈独秀家里召开会议。

这一时期,沈雁冰做了许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主要的有三件:

其一是在嘉兴南湖开会前,因当时的党组织还没有党章。所以,陈独秀让沈雁冰把《国际通讯》中的俄国共产党党章翻译过来,暂时作为第一次党代会的参考党章。

其二是上海党组织当时创办了一份革命理论刊物,叫《共产党》。沈雁冰大力支持该刊的各项工作,比如编辑、撰文、译文等,比如他当时为该刊写过一篇比较有影响的文章叫《自治运动与社会革命》。

其三是上海党组织为了选派有志青年到俄国学习,也为了掩护中国共产党员在国内能够安全地开展活动,便创办了一个机构叫——外国语学社。沈雁冰为该学社也做出了大量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至1921年7月23日,那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上海早期的共产党组织的成员,也因之而都转成了正式的中共党员。沈雁冰,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坛、或者中国文学界第一位中共党员。

随着党组织的建立,活动的日渐频繁,但是政治形势也变得紧张起来。尤其是1921年冬天,陈独秀的住所被查抄之后,党组织的联络点便成了问题。那么怎么办呢?

当时沈雁冰在《小说月报》担任编辑,工作地点固定,职业掩护性也比较好,于是,在此后一段时期,党中央便决定以沈雁冰之工作地点为掩护,开展通联工作。沈雁冰也就随之成了中央联络员,党的工作关系隶属于中央工作人员支部。

就这一时期的历史,后来沈雁冰在回忆录中曾写道,录在此,以供参考:

“党中央因为我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是个很好的掩护,就派我为直属中央的联络员,暂时我就编入中央工作人员的一个支部,外地(党组织或党员)给中央的信件都寄给我,外封面写我的名字,另有内封则写‘钟英’(‘中央’之谐音)。我则每日汇总送到中央。”

此后,党中央创办了两所学校,一所学校是平民女学,一所是上海大学。其中上海大学是综合性学校,平民女学则主要是培养党的妇女运动骨干的学校。沈雁冰则担任两所学校的老师,在平民女学担任英文老师,在上海大学则是文学老师,主要讲授小说。

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中共三大之后沈雁冰被组织任命为国民运动委员。不久以后,因为邵力子的一再邀请,沈雁冰辞去了上海方面的工作,尤其是上海地方兼区执委会的领导岗位。沈雁冰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主编《民国日报》日刊《社会写真》)负责编辑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尤其是参加和领导了工人罢工工作。

在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沈雁冰参加了上海全市的三大罢工工作,即上海市工人、商人、学生罢课。但是五卅惨案受到残酷镇压,英国捕头带人打伤、打死中国学生等人数十名,引发全中国人民的震怒。

6月3日,沈雁冰不惧敌人,在他主编的《公理日报》,对五卅惨案令人愤怒的真相,以及上海各界参加运动的具体情况,向全社会进行了仔细而深刻的报道。

不仅如此,沈雁冰接着联合共产党员董亦湘等三十余人,发起成立了一个组织,叫“上海教职员同志会”,积极开展反帝工作。

时至八月份,在党组织的安排和指示之下,为了积极响应大罢工运动,沈雁冰联合10余人组成了中共临时党团,领导商务印书馆的工人们举行大罢工。在当月22日,沈雁冰领导的罢工人数多达3000多人。当时成立了“罢工中央委员会”,沈雁冰也是委员之一。他还负责起草了《罢工宣言》以及《复工条件》等。经过四五日的努力,最终取得罢工胜利。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

孙中山去世,对于国共的命运影响极大。

孙中山去世后,两党分歧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右派势力的猖獗,使得共产党不得不做出调整和对策。当时沈雁冰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参与筹组两党合作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沈担任宣传部部长。

不久到了1926年,国民党二大召开,沈雁冰也参加了该次会议。

会议结束之后,因为工作安排,沈雁冰被留在了广州。

这次,他的工作比较特殊,是给毛泽东做秘书。

但是不久中山舰事件就爆发了,党中央便安排沈雁冰回上海,任上海区委委员,主要负责国民党方面的工作。但是当时的时局变化实在是太快,不久革命军北伐收复武汉,沈雁冰又被安排做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教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部分是在低谷中参加革命事业,以及文学创作。

1927年4月12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狭隘的蒋介石不顾大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事件。

该事件使得革命力量受到极其严重的摧残,大革命也从胜利走向失败。

无数革命党人,或死、或伤、或与党失去联系。

1927年8月,沈雁冰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好不容易回到上海,但是却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在此期间,沈雁冰蛰居于上海景云里11号半的三楼。

他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无比苦闷中,拿起了笔,开始了他的一部小说的创作,这部小说就是《幻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他的人生进入到了另一种阶段,即文学创作的新征程。

《幻灭》写完,在发表的时候,因为他的身份太过敏感,很多地方都不敢接受他的稿子,导致他的书稿无法出版。被逼无奈之下,他才第一次使用了那个叫“茅盾”的笔名。

因为时局不稳,安全都成问题。在1928年7月,沈雁冰化名方保宗,东渡出海流亡日本。

也是从此,沈雁冰与中国共产党失去了联系。

在流亡日本期间,沈雁冰写了一部残篇小说《虹》,以及许多散文。

第三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和临终遗言。

一年多后,也就是1930年4月,沈雁冰方才离开日本,回到上海。

在上海,沈雁冰开始“左联”工作。

并在,在不久,大概是1931年和1932年的那一年,他写了一部长篇巨著,即《子夜》。该长篇奠定了沈雁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但是沈雁冰其后的人生,不仅是文学创作,而且继续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比如全面抗战爆发后,沈雁冰奔赴广州编辑《文艺阵地》,其后又至香港编辑《立报·言林》。

可是在香港,沈雁冰成了敌人紧盯的目标,人身安全时刻都有危险。后来东江游击队为了营救这些社会进步人士,联合港九地下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才把沈雁冰、邹韬奋等进步人士从香港营救出来,后来,他们历经艰难,尤其是在八年抗战期间,可谓是历经生活之波折,但是他们始终以革命战士的姿态顽强斗争。在这一时期,沈雁冰写下了《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重要作品,歌颂人民的抗日斗争。

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沈雁冰被选为全国作协主席。新中国成立之后,沈雁冰更是被组织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还担任了《译文》和《人民文学》的第一任主编。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沈雁冰为新中国的文学繁荣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此时,沈雁冰的党员身份一直没有恢复。

在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在重病之中,给中央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表达了恢复共产党党员党籍的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当时的沈雁冰已经因重病不能写信,所以这封信是由他口授、他的儿子韦韬做的笔录、最后由沈雁冰强撑病体在信的末尾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沈雁冰(茅盾)。

签完字后,沈雁冰艰难地说道:

“我死了,反正什么也不知道了,那时如蒙追认,将是我一生的荣耀。”

沈雁冰死前,留下两封遗书,按照他的遗愿——死后交给党中央。

1981年3月27日,85岁的沈雁冰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如他遗愿,他的遗书被递交党中央。

在其去世5天后——1981年3月31日,党中央迅速做出了一个决定:

“恢复沈雁冰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因此,在4月10日,为沈雁冰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时候,他的遗体上盖着一面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雁冰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比较深远,尤其是根据他的遗愿,以他捐赠的25万元人民币,所设立的茅盾文学奖,至今仍然在激励着无数中国文学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