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时时有,今朝何其多。最近浏览网络时,老是收到关于李白《静夜思》文章的推送。从某种程度来说,质疑是好事,有利于思路的开拓、事物的进展,但有些人,把“质疑”演变为“抬杠”,在真实事物面前,不断怀疑、批判,完美演绎“键盘侠”形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打小就接触到的诗句,几十年以来,我一直沉浸于李白的诗歌意象中,在那简单的事物、简洁的诗句中不断玩味,体其真情,意其幻象。但最近发现,关于诗中的“床”,众人不断质疑——在床前,能够举头望见明月?
初闻,猛然惊诧,是啊,站在床边,怎么就能举头看到明月,难不成那房没有屋顶?这惊诧,也只是在那一瞬间。谁规定了,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夜卧之床?又是谁规定了,千百年来,床只能是固化于思维之内的室内寝具?
在中国辽远大地,夏日乘凉时多用竹床,这不是哪一个地区的特例,而是各地广泛之普通。竹床,用竹子编织而成,因其凉快、便携,成为夏夜乘凉的首选。早前,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每至傍晚时分,各家各户便将竹床搬至门前或室外空旷处,有些人还会打来凉水,擦拭一番。
夏日苍穹里,点点繁星下,人们或躺或坐于竹床上,轻摇蒲扇,家长里短,怡享清凉。这竹床是床吗?当然是。那么此刻,月光倾洒,低头望见的就是那满处银光,抬头,自然就是黑幕,黑幕之尽处,便是悬着的那一轮圆月。此景,合乎《静夜思》吗?相当契合。“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到底是什么床?
一首好好的《静夜思》,好好欣赏,细细玩味不好吗?非得跟“床”杠上。事实上,除了竹床,从古至今,还有很多日常生活用具,俱与床相关,比如胡床、井床等,所有这些,都是置放于室外的(或者说可置放于室外),由此看,与“举头望明月”相悖吗?
李白的浪漫,无人能及。我们不妨作个假想,李白行涉山水,纵游各地,如若哪天行至山林,随便找一个地儿露宿一夜,也不是没有可能。按我们的思维,那一宿之地,断然不能称之为床,但李白是谁啊?乐天派、浪漫人,那块地儿,就极有可能成为他诗句中的床。
我一提出这个假设,就猜到,可能有人还会继续杠,“霜露”天,能露宿野外吗?我的个天,你也不能单从“疑是地上霜”就断论,李白写这首诗的季节就是“霜”季吧?且不说诗人的联想之丰富,就拿我们普通人来说,其他季节就不能联想到霜?其它季节的一些事物,我们就不能比喻成霜?
读诗,重在玩味。透过那一个个的字词,我们去感悟、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然后,结合诗人自身性格及其现状,把自己放到那个意图中,进而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情感,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如此,才是读诗、赏诗。断不可一上来就揪住字词不放,这样,生活只剩“杠”味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