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昌龄,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的那首《出塞》。

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不仅写出了汉家儿郎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更是激励了无数代人为了国家大义而奋不顾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王昌龄在诗坛得意的同时,却仕途失意。他曾两度被贬官,以至于他堂堂进士,却只能做个芝麻绿豆官。

以至于他的远大抱负、一腔热血都无处安放。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这么一位忠君体国的诗人、好官,却在返乡途中被濠州刺史闾丘晓一枪痛死。

那么闾丘晓为何要杀王昌龄呢?闾丘晓是否为此付出代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胸怀壮志,却不得重用

王昌龄家境微寒,父母不愿儿子像自己一样过苦日子,于是努力赚钱供养王昌龄读书,希望他能考上功名。

好在王昌龄很懂事,他读书很用功。而且他在诗文方面也确实有些天赋,十几岁的时候,他的诗文在当地就小有名气。

在诗文小有所成后,王昌龄选择离开家乡,四处游历。一方面增长见识,另一方面也能与各地读书人交流、切磋,以增进自己的水平。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来到塞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出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王昌龄豪情万丈,一心想要踏上仕途,做出一番事业来。于是在他30岁那年,他参加了科举,轻而易举的高中进士。

虽然不是状元,宰相是与他无缘了。但是只要他好好表现,混个侍郎当当还是大有希望的。

有句话叫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朝廷给这批进士分配工作的时候,很不幸,王昌龄被分配到了秘书省当个校书郎。

所谓校书郎,就是专门负责校对文书,看有没有错别字,或者引用典故出错的。很显然,王昌龄坐了冷板凳。在这校书郎的位置上,他就算再努力,也是徒劳无功,不可能得到重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事放到现在来看很不可思议,毕竟那可是进士呀,怎么能这么对待一个进士?

但是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虽然那时候已经有了科举,但是科举取士并非朝廷用人的唯一途径,而是一种补充人才的手段,朝堂上有不少位置都是留给勋贵子弟的。唐朝的进士远没有后世那么吃香。

更何况王昌龄出身低微,没有背景,有什么好位置自然轮不到他。

可是王昌龄不懂这些,为了能换个好工作,他又去考了“博学宏词”科。所谓“博学宏词”,可以理解为朝廷内部的一种职称评级。而且还是难度最高的那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凡能考中“博学宏词”者,都是才学兼备的人中龙凤。由此可以看出王昌龄的实力是很强的。

他估摸着,这次总不能让他坐冷板凳了吧?结果他干脆被赶出朝堂,分配到汜水县做了个县尉。

县衙里,县令是老大,县丞是老二,这县尉只能排在老三。让堂堂进士去做县丞,这种事情大概也就唐朝做得出来了。

仕途失意,诗坛得意

在当上县尉的第三年,王昌龄因为表现出色,终于“升官”了。从汜水县县尉升任江宁县县丞。是的,整整三年,他连个县令都没混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这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王昌龄之所以混这么惨,八成是得罪了什么人。

没错,王昌龄确实得罪人了。而这个人便是吏部侍郎李林甫。

李林甫一直窥视着宰相的位置,而宰相张九龄对他来说是个障碍。王昌龄在当校书郎的时候,多次称赞张九龄,将其视作自己的偶像。李林甫当时不是张九龄的对手,他对付不了张九龄,还不能拿张九龄的“小迷弟”开刀?

刚好吏部侍郎掌管官吏升迁,他想打压王昌龄可谓是易如反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李林甫当上宰相后,张九龄被赶出朝堂。得知消息的王昌龄为张九龄抱不平,于是写诗抱怨此事。结果被有心人告诉了李林甫,于是李林甫随便找了个理由,将王昌龄贬到岭南做官。

岭南可是古代有名的流放地,说是贬官,其实和流放没啥区别。硬要说区别的话,王昌龄的生活条件会稍微好点。

岭南那地方瘴气严重,很少有人能活过10年的,李林甫这是打算要王昌龄的命。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第二年便遇到大赦天下,王昌龄得以返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连串的经历,让王昌龄对于仕途已经不抱希望。连番打击已经耗尽了他的热情,他已经看得很明白:自己这辈子混到县令也就到头了。

于是他不慌着回去述职,反而到处游山玩水,以诗会友,倒也结交了不少至交知己。

他先是去见了神交已久的孟浩然。二人书信往来多年,但是真人见面还是第一次。孟浩然一高兴,拉着王昌龄喝酒,其间还吃了些海鲜,结果导致旧疾复发,不久后便去世了。

虽然孟浩然的死令人惋惜,但是也足以看出二人的感情之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昌龄一边游历,一边写诗,在此过程中留下了无数诗词佳作。

他在路上偶遇同样外出游历的李白,二人一见如故。王昌龄原本打算和李白一同游历一段路的。奈何李白太能喝了,王昌龄有些招架不住,只得遗憾告别。临别之际,他写下了《巴陵送李十二》,以作纪念。

后来他又遇到了诗人岑参。岑参与王昌龄一样,是当时有名的边塞诗人,二人相见恨晚,交流了不少诗词创作的心得。二人互为知己,离别之际,岑参特意写下一首《送王大昌龄赴江宁》送给王昌龄。

途经洛阳的时候,王昌龄又结交了诗人綦毋潜李颀、李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途经长安的时候,王昌龄又结交了诗人王位、辛渐。

王昌龄的经历可谓是仕途失意,诗坛得意。正是因为这群好友的帮助,他和他的诗才得以被世人所知晓,这才有了后来的大诗人王昌龄。

不过遗憾的是,这并没有使得王昌龄的处境有所改善。回去又当了几年县丞后,王昌龄再次被人找理由贬官,他被贬为龙标县县尉。

归乡途中,惨遭误杀

王昌龄在龙标县县尉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八年,此时他已经五十九岁了。这一年,他得到消息:安禄山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王昌龄对于朝廷失望至极,他对仕途已经不抱希望。他就想回到家乡,看一看老宅,看望一下父母。他担心家人卷入战乱之中。

想到这里,王昌龄立刻归心似箭。于是他不向朝廷请示,就离开了龙标县,踏上了返乡的旅途。

沿途,他留下了不少诗作。比如《留别司马太守》和《留别武陵袁丞》。

为了躲开朝廷与安禄山叛军交战之地,王昌龄绕了不少远路。第二年十月,他来到了濠州。此时距离家乡已经不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葬身濠州。

当时的濠州刺史闾丘晓听说大诗人王昌龄到来,立刻乱了阵脚。他竟然调动军队,将王昌龄抓起来处死。

对于闾丘晓为何会这么做,史书中没有写。后人对此也是众说纷纭。

其实换个角度,站在闾丘晓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答案就很简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王昌龄官职不高,但是却名声在外。此时王昌龄来到濠州,闾丘晓可不会觉得是偶然。在他看来,王昌龄就是奔着自己来的。

很显然,闾丘晓当时肯定做了什么对不起朝廷的事情。结合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答案呼之欲出。这闾丘晓与安禄山有联系,可能已经打算倒戈。王昌龄的到来让他以为事情暴露,于是情急之下杀死了王昌龄。

王昌龄怎么也想不到,他只是想回家看看,却被人误杀。一代文豪就此陨落,实在是可惜。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对于王昌龄的死,有一个人一直耿耿于怀。此人便是王昌龄的至交好友高适,二人在王昌龄参加科举之前便已认识,互相引以为知己,经常互通书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较于王昌龄,高适的仕途可就顺畅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八面玲珑,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这也就意味着,高适有能力为王昌龄报仇。

闾丘晓原本已经打算倒戈安禄山,但是因为王昌龄的到来,打乱了他的计划。加上后来战事陷入焦灼,他也开始摇摆不定起来。

就在第二年,爆发了睢阳之战。睢阳乃是叛军南下的必经之地,为了阻止叛军南下,朝廷调集大军增援睢阳。

而负责指挥各路兵马的则是宰相张镐,而高适则是以淮南节度使的身份率军增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闾丘晓已经升任谯郡太守,在接到张镐的调令后,他却选择观望,迟迟不肯出兵。等他到达睢阳的时候,睢阳城已经落入叛军手中。

这事在当时可大可小,毕竟闾丘晓又不是没去增援。只是晚到了几天,随便赵高借口也能搪塞过去。

然而在高适添油加醋的劝说下,张镐决定将闾丘晓处死,以儆效尤。

行刑之时,闾丘晓哭诉道:“我上有七十岁老母,下有年幼儿孙,您就饶我一命吧。我一定将功补过,奋勇杀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镐闻言,只是冷冷地回了句:“就你有父母要照料?王昌龄的父母又由谁来照料?”

说完,便下令行刑。

最终,高适借张镐之手,替王昌龄报了仇。闾丘晓死不足惜,只可惜王昌龄已经不在了。他的父母失去了一个好儿子,而大唐更是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回不来了。

参考资料:

《新唐书》

《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