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囊菌门—盘菌亚门

真核生物域

真菌界

子囊菌门

盘菌亚门

盘菌亚门是子囊菌门的一亚门。属于大型子囊菌类,且包含了几乎所有可以裸眼观见成熟个体的子囊菌类(例外: Neolecta 属于外囊菌亚门)。此类真菌无性生殖时是经由细胞分裂而不是经由孢芽来生殖的。

盘菌亚门的真菌几乎都是腐生菌,其子囊通常为圆柱形,子囊果呈盘状,子囊排列在盘状子囊果中,子囊盘为中型至大型,无柄或近乎无柄,孢子一般为8个,在子囊中成一行排列。

盘菌亚门可分成以下10个纲:

星裂菌纲(Arthoniomycetes)

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

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

虫囊菌纲(Laboulbeniomycetes)

茶渍纲(Lecanoromycetes)

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

李基那地衣纲(Lichinomycetes)

圆盘菌纲(Orbiliomycetes)

盘菌纲(Pezizomycetes)

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

1.星裂菌纲

星裂菌纲(学名:Arthoniomycetes)是子囊菌门盘菌亚门下的一纲。本纲仅包含了星裂菌目(Arthoniales)一个目。这一纲的真菌大多是热带与亚热带的地衣。

系统发生学分析表明本纲是一个单系群,为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的近亲。

下属目:星裂菌目(Arthoniales)

(1)星裂菌目

星裂菌目(学名:Arthoniales)是一个在星裂菌纲以及双核亚界之下的一个目,其下有四个科,但其中的一个科:黑斑衣科Melaspileaceae的分类并不确定。这一目的真菌,可以算是地衣的一种。

下属科:

衣科(Arthoniaceae),其下有十一个属。

金絮衣科(Chrysotrichaceae),其下有两个属。

黑斑衣科(Melaspileaceae),其下有两个属。

染料衣菌科(Roccellaceae),其下有四十七个属。

另外还有一些同样是隶属于星裂菌目的属中,但是尚未被分到任何一个科的。

2.虫囊菌纲

虫囊菌纲(学名:Laboulbeniomycetes)是子囊菌门的一个纲,约包含2000种物种,常寄生于陆生、水生昆虫或其他节肢动物。此类真菌的体积很小,子实体多为瓶状的子囊壳(perithecia),且大小多在1毫米以下,可能有柄或无柄。有关本纲物种的研究不多,且多难以在实验室中培养。2018年,一篇分子种系发生学的研究分析rDNA序列,结果显示虫囊菌纲为一单系群,且与粪壳菌纲互为姊妹群。

(1)研究历史

有关本纲物种最早的正式研究为1873年,Peyritsch纪录了五个属,共12种物种,并将这些物种归入虫囊菌目中。1890年至1932年,美国真菌学家罗兰·瑟斯特(英语:Roland Thaxter)做了许多关于此类真菌的研究,他描述发表了103个属,共1260种物种。虫囊菌纲的分类地位传统上多有争议,曾被归入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与接合菌门,甚至还曾被认为属于棘头动物门,或与红藻关系接近。1998年,英国生物学家汤玛斯·卡弗利尔-史密斯将本纲类群与虫霉菌目、捕虫霉目(英语:Zoopagales)、钩孢毛菌目(英语:Harpellales)、内孢毛霉目(英语:Asellariales)等归入古真菌门(Archemycota)的一个纲Zoomycetes中。后来才由分子证据确定虫囊菌纲属于子囊菌门。

(2)形态特征

虫囊菌纲真菌不形成菌丝体,菌体生长有限,因而被认为是独立于其他子囊菌的一类子囊菌。菌体主体为子层托以固着器附着于寄主体表,并在寄主体内形成吸胞。子层托有一至多个分枝或不分枝的附属物,产生一至多个无柄或有柄的子囊壳。附属物不育,或在外部形成精子,或在内部形成具出管的简单瓶状雄器,或由几个雄器组成一个复合结构,将精子释放到一个通向外界的开口腔内。简单雄器或复合雄器常在子层托的细胞上直接产生。雌器从子层托或它的一个分枝的单个细胞发生,然后发育成子囊壳。产囊器最初由3个重叠的细胞组成,上部形成游离的受精丝,下部产生1~8个或更多的产子囊细胞。产子囊细胞以芽殖法形成子囊。子囊内通常含4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双胞,上面的细胞比下面的短,似纺锤形。外有透明薄层包围,薄层的端稍厚,除起保护作用外,还可帮助孢子固着在寄主的表面。子囊壁往往是在子囊孢子从子囊壳释放出去以前消解。子囊孢子释出后,即发育成以子层托为主体的菌体。个体发育约需1~3周。大多数种是两性同体,只有少数种是两性异体。没有发现无性型。

(3)生活习性

寄主专化性强,它只寄生在成虫上,有很多种不仅寄主范围狭窄,而且只在寄主身体的个别部位上寄生,有时在雌、雄寄主身上的部位不同,有时只寄生于一种性别的寄主身上。虫囊菌纲真菌虽然在发育的较早阶段有时可以人工培养,但是还没有任何一个种能在离开活的寄主之后完成自己的生活史。虫囊菌纲真菌并不少见,其地理分布取决于寄主的分布情况。它的传播主要靠寄主的相互接触。

虫囊菌纲的物种多寄生于节肢动物,其菌丝体大多已退化至相当程度。除了盖柄菌目的类群之外,本纲的物种几乎都是节肢动物的绝对寄生菌。昆虫纲中有十个目(蜚蠊目、鞘翅目、革翅目、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翅目、食毛目、直翅目与缨翅目)的物种会被本纲真菌寄生,而其他节肢动物中,马陆(倍足纲)与蜱螨也是本纲真菌的宿主。本纲真菌的子囊孢子表面具有黏性,会在昆虫成虫的表皮萌发,进而长出吸器吸取宿主的养份,并长出菌丝穿透宿主体壁,蔓延到其体腔中。

有关虫囊菌纲真菌与其宿主关系的研究尚不全面,不过其宿主专一性,一般认为比其他节肢动物的寄生物来得高,虽然本纲许多物种可以寄生不只一种宿主,但通常一物种只能寄生一个属(或亲缘关系相近的数个属)的节肢动物。也有观点认为本纲的某些类群在特定条件下,可寄生的宿主范围可能较广。

多数虫囊菌纲的真菌可在宿主身体的多数部位生长,不过少数种类具有位置专一性,即只生长于宿主的特定部位,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某些物种是透过交配在昆虫间传播,而在雌虫与雄虫身上有不同的感染部位。

(4)下属

虫囊菌目(Laboulbeniales)

角霉科(Ceratomycetaceae)

真角虫囊菌科(Euceratomycetaceae)

虫囊菌科(Laboulbeniaceae)

盖柄菌目(Pyxidiophorales)

盖柄菌科(Pyxidiophoraceae)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