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四川大凉山人,现任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政治教导员。大学毕业后,布哈携笔从戎。14年来,他爱岗敬业、心系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带领四川凉山昭觉县梭梭拉打村的彝乡百姓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盛夏时节,记者在大凉山深处的梭梭拉打村见到了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彝族警官布哈。皮肤黝黑、浓眉大眼的他,刚参加完村里的产业利润分红大会。看到乡亲们载歌载舞,庆祝好收成,布哈非常开心。

布哈: 今年的收益非常好,村集体收入达到606万,有505户村民参与了分红,平均每户能分得12000元。看着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我觉得比我自己拿到钱开心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哈(右)在田间地头与村里老人聊天(照片由本人提供)

立志从军 只因心怀感恩

“土墙草顶垒空房,三块石头围火塘。门前粪泥没双脚,屋内同住牛和羊。”这首打油诗曾是梭梭拉打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特困村踏上致富路,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道上,放眼四望,周围白墙黑瓦的小楼林立、各类花卉竞相开放、特色产业园生机勃勃,眼前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画卷让布哈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大凉山人,靠吃“百家饭”长大。20年前,他就曾许下心愿,长大后一定要回报家乡父老。

布哈: 在我7岁的时候,我的母亲生病了,花了很多钱也没能治好,还欠了很多债务,父亲四处打工还债。我的父老乡亲,尤其是左邻右舍对我特别好。有的时候我走在路上,他们看见我,会从口袋里拿出卷了又卷的现金,连数都不数就塞给我。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有朝一日,如果我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回报家乡父老。

在国家助学政策和乡亲们的支持下,布哈废寝忘食,刻苦学习。2005年,布哈以县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上了成都理工大学。大学4年,他勤工俭学并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家乡,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临近毕业,他带着对部队的热爱和向往携笔从戎,成为武警四川总队大凉山支队的一名警官。

布哈: 我们大凉山彝族老百姓,对部队、对军人有一种天生的情结。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我们大凉山,刘伯承与我们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红军部队因此顺利通过彝区,留下一段民族团结佳话。这段往事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凉山彝族百姓。但真正让我决定一定要当兵的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我看到几乎所有人都逃离灾区,而军人却不要命地往灾区里冲,我就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去当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哈上大学时期参加学校开展的活动(照片由本人提供)

主动请缨 帮乡亲脱贫摘帽

入伍后,布哈严于律己、勤学苦练,迅速完成了从一名地方大学生到合格军人的转变。担任中队领导后,他所带中队连续3年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家乡父老仍是他心中最深的牵挂。2017年10月,武警四川总队到大凉山深度贫困地区开展脱贫攻坚对口帮扶工作,布哈主动请缨担任梭梭拉打村的驻村干部。

布哈: 一直以来,我都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情。支队领导找我谈话,征求我对驻村扶贫的意见,我不假思索地说,我是最适合干这件事的人,原因有三个:一是我一直想为大凉山做点事情;二是我是彝族干部,熟悉当地风土人情;三是我对这个村子里老百姓的所思所想都非常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哈(中)与村民一起种树(照片由本人提供)

2018年新年伊始,33岁的布哈告别妻子,一路风尘仆仆来到梭梭拉打村。当看到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时,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这么多年过去,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大凉山深处竟然变化不大。

布哈: 当我进入这个村子之后,第一感觉就是它非常像我小时候家乡的样子——一眼望过去,都是危房。村干部告诉我梭梭拉打村的贫困发生率达到34.12%。

记者:当地人以什么为生?

布哈:梭梭拉打村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广撒一箩筐,收获一背篼”的粗放状态。种地不成规模,这里一小块,那里一小块。养殖也非常零散,家家户户会养几头猪、几只鸡等,有部分村民还会养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哈认真填写贫困户档案资料(照片由本人提供)

重任在肩,布哈没有退缩。为摸清底数、找准致贫的“穷根”,他一头扎进村里,走街串巷查看每一间房屋,翻山越岭巡查每一处山林,挨家挨户走访每一户村民,3个月的时间里,光鞋子就磨破了两双。回忆起刚驻村时的情形,布哈坦言,苦和累都可以承受,最难过的是遭遇村民的冷眼旁观。

布哈: 我很清楚,既然我受领了这个任务,就没有退路可言。不过说实话,在脱贫攻坚期间,“扶贫干部在干、村民在看”的现象非常普遍,冷眼旁观村民特别多。

记者: 后来你是怎样走进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接纳你的?

布哈: 我是彝族人,了解彝族的文化习俗,这就是我的优势。所以在我谈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时,他们不会抵触我。实际上,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村民就渐渐接受我了。后来,无论我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非常配合、支持我。

因地制宜 向着美丽乡村前行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布哈全心全意不求回报的付出,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和信任。经过调研,布哈梳理出了梭梭拉打村存在7类致贫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他和战友们因地制宜,为村里“量身定制”了帮扶规划和举措。

布哈: 在我看来,帮扶措施要做到对症下药、因地制宜。例如,这个村子的妇女不识字、不会说普通话,但是基本上都会做彝族刺绣。我就从县上、州上请了很多刺绣领域的能工巧匠,对她们进行系统培训,提升绣娘的技术。

梭梭拉打村山林多、花期长、空气清新,布哈请专家上门指导,苦口婆心动员村民成立养蜂合作社、建立原生态养殖基地,发展乌金猪养殖产业,引进企业新建矿泉水厂。村里的少数妇女生产出彝族刺绣之后,布哈多方协调,采取“非遗+时尚+电商+扶贫”模式,让彝绣实现规模化生产。就这样,短短几年间,村里就打造出了系列特色品牌。

布哈: 以前,生产加工是我在协调,销售是我在跑,售后服务也是我在做,全是“大包干”式的做法。我觉得,这样下去没有出路,就提出来“种植养殖要靠村民,生产加工要靠企业,营销销售要靠团队,协调资源要靠军地双方”的建议,按这一思路具体实施后,逐渐形成了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哈(中)教村民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购物(照片由本人提供)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布哈在扶贫过程中还真切认识到,贫困村要真正摆脱贫困,拔除“穷根”,发展教育不可或缺。

布哈:在学前教育方面,我们修建了一个幼儿园;针对上初中、高中的学生,我们成立了“武警励志奖学金”;针对大学生,成立了“武警爱民助学金”。现在,从这个村子走出去的大学生已经超过了100人。我记得曾经有一位村民问我,大凉山什么时候才能有底气地说,我们不需要别人帮扶了。我说:“等现在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将来都考上理想的大学以后,我们一定能有尊严地说已经不需要外界来帮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哈(左)走访了解学龄前儿童入园情况(照片由本人提供)

在布哈和战友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梭梭拉打村旧貌换新颜——文化广场、观光河堤、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果蔬大棚、彝族刺绣、生态养殖项目等10余个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贫困户每户增收上万元。这个曾经的特困村走上了致富路,连续通过了省、州、县三级脱贫攻坚验收,成功脱贫。

布哈:如今,村民们都能看到我们是实实在在地帮他们脱贫攻坚奔小康,现在他们对党和国家、对军队的感情越来越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哈(左二)深入种植大棚(照片由本人提供)

脱贫摘帽是布哈在梭梭拉打驻村的一个新起点。布哈说,自立、自信、自强,是他人生的座右铭。展望未来,这6个字将激励他在强军征程中勇毅前行的同时,继续带领村民把梭梭拉打村建设成为富裕、和谐、美丽的新农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现场观礼(照片由本人提供)

央广网·军事频道

记者:张灵雨 连轶

播音:徐佳慧 宋波

来源:央广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