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洲

9月29日,中日两国将迎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论语·为政》中有“五十而知天命”,中日已走过50年的风风雨雨,也到达一个“知天命”的重要节点。站在今天回首过去,中日两国、中日关系都面临哪些“变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中日经济实力逆转。1972年,中国GDP总量为1136.88亿美元,日本GDP总量为3180.31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中国的GDP总量不及日本的一半。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更是在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此后又经过11年的发展,到2021年,中国GDP总量为17.77万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的4.94万亿美元。

以前,中国是日本的“穷街坊”,日本在对华认识上保持着一定心理优势。这种心理优势自明治维新之后便存在,并且根深蒂固。2010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穷街坊”变为了“富邻居”。但由于对华心理优势存在历史惯性,中日身份的转变让日本很难接受。正如前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强调的那样,“日本对中国的心态没有摆正。”中日两国在经济实力的逆转,是影响两国关系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其次,中美由“接触”转向“竞争”。中日两国能在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与当时的国际局势,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面对苏联这个共同威胁,中美两个大国走到了一起。自尼克松以来,美国奉行对华“接触”战略。也正是在美国“越顶外交”的影响下,中日两国才能迅速建交。中美日三国是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对中日关系而言,美国最重要的变量。然而,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美国开始将中国视为“最有实力的挑战者”,改变了维持多年的对华接触战略。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在外交上紧跟美国,积极参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及“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IPEF)。日本紧跟美国的举动,严重影响了中日两国的互信。

再次,日本“左右”政治平衡打破。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在美国的主导下日本制定了“和平宪法”,宣布放弃战争。但由于该法并非日本本意,因此,自该法诞生之日起,废除宪法“第九条”,增设“国防军”的声音不绝于耳。中日邦交正常化之时,日本处于“五五年体制”之下,以社会党为首的左翼革新势力能够有效牵制右翼保守派。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日本社会党的影响力也持续衰弱。目前,继承社会党衣钵的“社会民主党”仅有两名国会议员,其他在野党也很难牵制自民党,修宪派的势力越来越强。7月10日,日本举行第26届参议院选举,岸田文雄带领的自民党大获全胜,以自民党为首的修宪势力继续在参议院保持超三分之二多数地位,这为修宪扫清了障碍。除修宪外,反共、参拜靖国神社、强化日本军力也是日本保守派的主要政治主张。缺少了日本国内左翼势力的牵制,日本在右倾的道路上将越走越远。

最后,“政经分离”变为“政经不可分”。中日建交之初,中国奉行社会主义路线,日本则是资本主义阵营的一环,两国在政治制度上存在巨大差异。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着眼未来,采取了“政经分离”的路线,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然而,在经济总量被中国赶超之后,日本对华政策也悄然发生了转变。既然在量上已无法与中国抗衡,那么应该维持对华“技术优势”。2021年10月4日,日本设立“经济安全保障推进会议”,以维护经济安全的形式对向中国出口设限。今年8月10日,岸田更是任命对华强硬派高市早苗为经济安保大臣。他的目的很明确,利用高市给中日两国科技交流设限。

从1972年到2022年,中日经济实力逆转,中美关系由接触转为竞争,日本国内右倾化明显,对华政策转变。这些变化的背后其实有一个共同的课题——“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问题。对于中国的崛起,日本可以将其视为机遇,中国是日本巨大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将中国视为威胁,成为防范的对象。很遗憾,日本选择了后者。(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