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优秀老师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但师德师风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依据。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所有老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但坦白的讲,里面的内容大多数老师不太容易做到。

就单拿“惩戒权”来说,简直各有各的花样。我想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方法,绝不会仅仅只有惩戒这么一条。

如果说,作为一名老师,一直端着威严与冷酷的架子,或者沉迷于让学生身心疲惫的极端方法,尽管这样虽然可以快速压制班级内部矛盾,或者把学生的心思揪在如何提升成绩上。

哪怕效果再好,也是一种不能持久的应急策略。与其把自己的能力强行与学生分数挂钩,不如好好构思一下如何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尤其是乡村学校,成绩很好的学生家庭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对于那些只会提高成绩的老师来说,留住学生只能给家长打感情牌,学生的个人情绪显然并不是最重要的。

然而,学生多年之后的感恩之举,才是决定一位老师是否优秀的关键,那些曾经被我们付出过心血的人最有发言权,时隔多年他们还记不记得你?想不想见到你?而我们又能给他们留下一个怎样的教师形象?

采用迎合上级、拉拢家长、诋毁同事等等有违师德的歪门邪道,恰恰会影响教育行业在整个社会的尊崇。

虽然现如今已是江湖日下、人心不古,但学校不应该成为升官进爵的名利场,也不应该成为发家致富的摇钱树,亦或者成为拉帮结派的局中人。

哪怕人性本是险恶,也要披荆斩棘去点拨那一份良知,扩大那一份善良,寻求那一份慰藉。

我知道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很难立足,但我觉得每一位立志从教的老师来说都要有一份永不磨灭的信念。

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发展,没有目标之宏、没有奉献之姿、没有心胸之广,没有温和之力,很难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

更何况一旦追求“优秀”,就要抛弃很多世俗方面的牵绊,甘愿忍受无尽的委屈与清贫,甚至还要为此搭上自己的青春与生命。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教师图什么呀?对啊,如果用庸俗的眼光去看待简直就是“傻瓜”一个,但国家需要的人才标准不也正是有点“傻”、有点“笨”、有点“轴”吗?

教育,是要面向未来的,是要服务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谁都无法明确预料。但倘若我们以及学生的内心纯良、品行端正,那教育的发生与传播也会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

不是能考上一流名校的才算我们的学生,那些偷鸡摸狗、烧杀抢掠之流,在儿时也曾踏入学堂、手捧书本接受过我们的教育。

倘若那时,我们能抽出时间对他们抚之以情、晓之以理,他们的结局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老师的教授以及上级部门的评优表彰是要经得起时代检验的,不能发生高分低能、外强中干等被人质疑的打脸行为,如果可能在学生离开校园后也能有追溯、帮扶机制,那么宏观的教育才算回归到人们的生活当中。